兒子念國中時,因羨慕同學有手機,就與死黨跑到家來,把我為兒子買的金元寶,找出來變賣。
我沒有向他們追討錢,也沒告知兒子死黨的父母,不過要讓他們知道這樣的行為是錯誤的,然後導正他們的價值觀,建立以後合理的教育方式。
如果因為這件事情讓他們互扯對方,這會讓他們以後對好朋友生戒心,無法坦然與人相處,對每個人都會存有防備。因此何必將他們的友好關係打破,將未來的人際關係蒙上陰影?
再來就是導正他們的價值觀:「你們兩個人都還是國中生,不應該把心思花在物質的欲望上,要多花點時間在課業上才對。如果整天都羨慕別人有甚麼,而想去得到甚麼,那個欲望不會有結束的一天。」孩子們默默的低頭,似乎是在思考這番話的涵意。
兒子與他朋友知道錯後,還是提出了他們的疑問:「可是我們真的很羨慕其他人有手機!」的確不可能完全去壓抑孩子們的物質欲望與虛榮心,最重要的是要讓他們知道,天下沒有不勞而獲的事情。
我回答他們:「如果你們真的有想要的東西,可以先跟爸媽合理溝通,看要用甚麼方式來獲得,如你們可以把課業顧好,把自己好好照顧好,父母親會很高興協助你們獲得想要的東西!」
他們看著我,再次點頭。最後我再叮嚀一次:「以後絕對不可以再這樣子了喔!如果還有碰到困難,可以來找我討論,我會給與你們一些建議。」
看著他們重拾歡笑的臉龐,感覺些許欣慰。現在,他們都已經是大學生了,依舊非常要好,他們在年少輕狂時犯下過錯,但從那次經驗中,學到了正確的態度與價值觀。
為甚麼孩子會犯下這些錯誤呢?為甚麼當孩子犯錯時,我們不能好好得跟他溝通呢?根本的教育之道,就是要了解原因,教導孩子們面對問題的正確處理方式,給他們一個機會。
郭振鶴(台北市/東吳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