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龜山訊】今年六十五歲、當了十九年國小校長的洪源銘,今年四月接到好友電話,毫不猶豫接下壽山巖觀音寺總幹事一職,從「校長」被改叫「廟公」,洪源銘一點也不在乎:「廟公不就是神職人員?都是勸人為善。」
觀音寺前任總幹事請辭時,董事長顏福來請示觀音寺眾神明,大膽挑選教育界出身的洪源銘,想不到洪校長一口答應,並堅持退休,縣府怎麼慰留都沒有用,洪源銘笑說:「是佛祖在召喚我。」
「其實教育和宗教很像,都是勸人為善。」洪源銘認為當校長跟當廟公一樣,都必須具備宗教家的精神,無怨無悔的從事淨化心靈、教化人心的工作。
他強調,大廟有其公共性、教育性及社會性,尤其社會教育必須以慈善公益為前提,所以他帶著歡喜心接下這份工作,並期許自己「用剩下的餘命,奉獻大眾,做美好的事情,留給未來。」
教育界的人很少談宗教,因為很容易被誤會是迷信,但洪源銘卻以「街頭哲學家」曾昭旭、王邦雄為例,勉勵教育人士要走入世俗話題,如緣分、命運、人生與信仰,洪源銘強調:「民間信仰是很重要一環,不論是阿彌陀佛也好、耶穌基督也罷,只要與人為善,天天都開心。」
洪源銘四十歲就當校長,先後任職奎輝國小、福源國小和桃園國小,經常路上碰見學生,問起他退休後做些什麼?他總回答:「我在當廟公。」算命的曾說他有佛緣,當為公益盡一分心力。
目前觀音寺尚有諸多工程進行,洪源銘從不喊苦,並堅持身體力行「學到老、學到老」、「做好事、存好心、說好話」。他強調,當校長時常教導小朋友「做什麼就要像什麼」,現在正是以身作則的好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