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或說示
說明釋尊的形聲二益後,接著介紹「六或法門」。經上說:
「諸善男子,如來所演經典,皆為度脫眾生,或說己身,或說他身,或示己身,或示他身,或示己事,或示他事,諸所言說,皆實不虛。」
「或說己身,或說他身」:佛教化眾生,或者以自己來作為榜樣,對著眾生來說法;己身,也就是自己的事。或者說他人、其他諸佛的事;「或示己身,或示他身」:或者示現己身,來以身作則,給眾生作為榜樣、作模範;或者示現他身,給人作榜樣、作模範;「或示己事,或示他事」:或者講一講自己本生、本事的因緣;或者講一講其他諸佛、菩薩、聲聞、羅漢的本生本事的因緣,講這種種的事項,給眾生作模範。
「諸所言說,皆實不虛」:所說的,都是實實在在,沒有一點虛假。
即:己身,指佛界之身;他身,則指九界之身。己事,指佛界的所作。他事,則指九界的所作。而「或說」是口輪說法,「或示」則為身輪示現。
※六句的知見
在「六或法門」之後,又宣說「六句的知見」。一般經典先說智慧,次說慈悲、力用,但〈壽量品〉先垂慈悲,應現六或的法門,然後再說智慧。如來的大智慧,稱為「六句知見」。即:
第一句:「如來如實知見三界之相。無有生死,若退若出。」
此指釋尊如實證悟宇宙法界的智慧,若以凡夫之眼看此三界,則為遷滅無常,生死流轉;但若以佛眼來看,則非無常變化,而是不滅不變,具有久遠無始的大生命。
第二句:「亦無在世及滅度者。」
因以凡夫之眼看,故見在世,或見滅度,其實非滅非在,是常住。
第三句:「非實非虛」。
如來的知見,非實非虛,是中道。
第四句:「非如非異」。
「如」指平等,「異」則指差別。非世間的差別,亦非出世間的平等,如來的力用,是如與異雙用,並且相照。
第五句:「不如三界見於三界」。
眾生以迷見看此三界之相,但如來達觀三界,非如凡夫迷見,而見其真實。
第六句:「如斯之事,如來明見,無有錯謬。」說本佛的內證,因具實智的力用,故遍照宇宙法界,少有錯謬。
這六句知見,宣說如來的智慧廣大,如是說如來的實智,確實徹見三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