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全台灣正為環境保育與經濟開發爭論不休之際,有一條古道正靜靜地躺著,聆聽,究竟有什麼心事,誰也沒有答案。
而這個未知的答案,正悄悄的蔓延;從台東,到屏東,依偎著太平洋濱。
在那用山海拼湊而成的景致—阿朗壹古道,是我懷著敬畏的心,生平第一次攀走。沿著步道向南走,左方是太平洋,湛藍的一片掩蓋了極大的視線,儘管如此,卻不覺得礙眼,反而一種藍得清澈,藍得明朗的色澤,足以消弭都市喧囂煩悶的塵俗;而右手邊是海岸山脈的餘震,地勢不高,起伏不大,一路由北向南的屏障,彷彿一座保護牆一般,護衛著在古道上奔走的我們。
這十足是一場山海石三方齊鳴的古道,海風吹動了整片海面,海面一波波地向岸邊及鵝卵石打來,浪退時,鵝卵石扣囉扣囉地被海水挾帶入海中,輕輕快快,服服貼貼;我們站在稍大的礁石上,觀看每一次山海石的變化,也常不自覺地詠嘆出大自然令人懾服與稱奇的奧妙。這就是阿朗壹最令人嚮往的地方。
而幾乎整條阿朗壹古道,從台南達仁南田,一直綿延到牡丹旭海,盡是由鵝卵石布成,走在大小不一圓鈍不均的鵝卵石上,特別有一種歷史的況味。早期住在牡丹、台東南田一帶的居民,往來沒有柏油路、碎石路,只能一步一步向前攀進,全長十二公里,一路得踏穩岩石,撐過峭岩巨石,避開水苔礁岩,攀過幾道繩索、上下坡、披荊斬棘,整個景像頗為艱辛(況且在早期,還沒有繩索!)也因為這樣的跋涉不易,才讓台灣環島公路唯一沒有接通的台二十六號省道,一直成為興建公路與開發時火熱議題。
阿朗壹還有一處值得記錄。在觀音鼻一帶,有一處鵝卵石路與海水幾乎相接,行人通過時,還須先算好潮汐,等待退潮時方能前進。那一次我們走古道時,正逢逐漸漲潮之際,於是導遊帶著我們,從五百公尺處便開始趕路,以避免被漲潮困住;眼看海水的高度隨著時間而逐漸高漲,從鞋底、腳底、腳跟,乃至小腿肚、膝蓋,再至腰部、腹部,幸好我們一行人平安渡過,卻讓我們永生難忘這一幕「與海搏鬥」的驚險畫面。
對於阿朗壹,我們一直都留有絕佳的印象。在這一路的純樸,道出了人與自然共生共榮的原始風貌;這一路的坎坷,也映襯了人在大自然面前所必須保有的謙卑與敬畏。而這樣的一條阿朗壹,只是靜靜地躺著,讓關心生態的朋友造訪,好像也隱約訴說著:「我美麗的容顏,是值得您花時間來漫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