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之旅》 古代廚師的地位

王仁湘 |2006.11.24
927觀看次
字級

古代將以烹調為職業的人稱為庖人。庖人在古代有時地位很高,受到社會的尊重;有時也掙扎在社會的最底層,受到極不公平的待遇。庖人是中國古代飲食文化的主要創造者之一,他們的勞作、他們的成就,理應得到公正的評價。

司馬遷作《史記》,後司馬貞補有《三皇本紀》一篇,記述傳說的人類初祖伏羲,即是一個與庖廚職業有關係的人物。《本紀》說:「太昊伏羲養犧牲以庖廚,故曰庖犧。」或又稱「伏犧」,獲取獵物之謂也。此語出自佚書《帝王世紀》,不是司馬氏的杜撰。我們的初祖是廚人出身,而且還以這個職業取名,說明在史前時代、在歷史初期,庖廚是相當高尚的事情。

以庖廚活動喻說安邦治國,在先秦時代較為常見,老子的名言「治大國若烹小鮮」便是最好的例子。還有劉向《新序‧雜事》也有妙說,他說一個國君好比一個美食家,他的大臣們就是廚師。這些廚藝高超的大臣有的善屠宰,有的善火候,有的善調味,餚饌不會不美,國家不愁治理不好。

後世也還有人因廚藝高超而得高官厚祿的。《宋書‧毛脩之傳》記,毛脩之被北魏擒獲,他曾做美味羊羹進獻尚書令,尚書「以為絕味,獻之武帝」。武帝拓跋燾也覺得美不勝言,十分高興,於是授毛脩之為太官令。後來毛氏又以功擢為尚書、封南郡公,但太官令一職仍然領。

 又據《梁書‧循吏傳》所記,孫謙精於廚藝,常常給朝中顯要官員烹製美味,以此密切感情,在謀得供職太官的機會後,皇上的膳食都由他親自烹調,深得賞識,「遂得為列卿、御史中丞、兩郡太守」。

 還有北魏洛陽人侯剛,也是由廚師進入仕途的。侯剛出身貧寒之家,年輕時「以善於鼎俎,得進膳出入,積官至嘗食典御」,後封武陽縣侯,進爵為公。

廚師進入仕途的現象,在漢代曾一度成為普遍。但歷代庖人更多的是服務於達官貴人,能有做官機會的不會太多,庖人立身處世,靠自己的技藝,社會上還是比較尊重的。莊子津津樂道的「解牛庖丁」,是以純熟刀法見長。

 庖人的受尊重,也表現在戰亂時期。據《三水小牘》所記,王仙芝起義軍逮住郯城縣令陸存,陸詐言自己是庖人,起義軍不信,讓他煎油餅試試真假,結果他半天也沒煎出一張餅。陸存硬著頭皮獻醜,他也因此撿回一條性命。這個事例說明,廚師在戰時屬於重點保護的對象。

廚師能否比較廣泛受到尊重,名人的作用也是很重要的。據焦竑《玉堂叢語》卷八說,明代宰相張居正父喪歸葬,所經之處,地方官都拿出水陸珍饌招待他,可他還說沒地方下筷子,他看不上那些食物。可巧有一個叫錢普的無錫人,他雖身為太守,卻做得一手好菜,而且是道地的吳饌。張居正吃了,覺得特別香美,於是大加讚賞說:「我到了這個地方,才算真正吃飽了肚子。」此語一出,吳饌身價倍漲,有錢人家都以有一吳中庖人做飯為榮。這樣趕時髦的結果,使「吳中之善為庖者,召募殆盡,皆得善價以歸。」吳廚的地位因此提得很高,吳饌也因此傳播得很廣。(台灣商務印書館)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