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雲林訊】昨天農曆六月初一,是列為國家重要民俗的「口湖牽水狀文化祭」首日,家家戶戶開始「糊水狀」並設祭壇誦經,金湖及姏仔寮兩座萬善廟,將陸續展開牽水狀、放水燈、吃飯擔等祭儀。
為讓更多人了解牽水狀文化,縣府與雲林牽水狀文化維護協會共同在金湖萬善爺廟舉辦「大家糊水狀」拉開序幕,老師與匠師指導數百名民眾如何製作水狀,並了解水狀的歷史含意。
文化處長劉銓芝表示,道光二十五年農曆六月初七深夜,一場海嘯造成口湖、四湖兩鄉數千人罹難,後人以傳統牽水狀儀式來超度罹難者,延傳至今已有一百六十八年歷史,每年口湖下寮萬善爺廟的挑飯擔祭祖靈,蚶仔寮萬善祠及金湖萬善爺廟的牽水狀超拔法會祭典,深具民俗特色。
昨天是「起燈腳」,家家戶戶把糊好的水狀,放置在廟前及道路兩旁,十四、十五日,將有法師帶領民眾進行「倒狀」、「燒狀」、「海上放水燈」等儀式,因水狀數量多,儀式頗壯觀,是國內難得一見的海、陸兩祭的活動。
水狀維護協會理事長呂津洲表示,今年除開辦「第一屆水狀盃校繪畫賽」,也有攝影比賽,歡迎大家到口湖鄉感受全國獨一無二的特殊祭典文化,並用相機記錄下精采的祭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