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美國主要公共知識份子、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沙克斯(Jeffrey Sachs)在他的近著《文明的代價:落體後的經濟學和倫理學》裡,開宗明義第一段就說:
「美國經濟危機的基礎乃是一種道德危機,美國政治和經濟精英的公共美德日益凋零。一個市場、法治和有選舉的社會,如果富人和有權的人,不能以值得尊敬、誠實而又憐憫的態度去對待別人和世界,則是不夠的。美國已發展成世上最有市場競爭力的社會,但美國的公共美德卻一路敗壞。如果不能恢復一種社會責任的風氣,則有意義、可持續的經濟復甦將不可能。」
沙克斯教授乃是當代主要的總體經濟學家,他出身哈佛,他是前代經濟學宗師薩繆爾遜(Paul Samuelson)的徒弟輩。薩繆爾遜早就指出了市場的重要性,但也指出只靠市場是不夠的,政府的責任、政策的領導與調控、社會的共同責任感也同樣重要。但近年來美國經濟學家將市場神話,政府的責任退位,當沒有了政府角色,市場就變成了弱肉強食的原始叢林。沙克斯教授遂指出,政府角色退位,市場弱肉強食,乃是美國經濟惡化的主因,他的整本書遂以搶救政府為主題。
讀了沙克斯教授的近著後,我覺得他書中的論點對台灣也同樣有效。沙克斯認為,經濟學應是綜合的人底科學、經濟學家應有深層的社會關心,但近代以來,經濟學家和經濟政策制定人,他們甚麼都不會,只要一說經濟問題,就把「市場」、「自由貿易」這幾個口號當做萬靈丹,掛在嘴上。當經濟已廉價化成了一種口號學,經濟問題又怎麼搞得好?就以自由貿易市場而論,加拿大認為文化產業攸關文化的認同,決不任意開放,歐洲國家將精緻農業視為一種生活方式,也決不任意開放。北歐四國開放度極高,但每開放一項,政府就會制訂開放後的因應方案。開放和市場乃是個複雜的學問,進步國家決不會將問題簡單化和教條化,只有台灣停留在是非題的階段。
於是,我就想到六月二十六日,郭台銘在股東會上砲轟歷任財長的畫面。他說台灣的財長個個留學美國,但他們不食人間煙火,什麼都不懂,只會口號治國,台灣經濟搞得其悶無比,都是他們害的。郭台銘已將台灣官場有學歷、沒學問;有口號,但沒有想法和辦法之弊清楚的說了出來。因郭台銘的話,我又想到了當今鬧成一片的兩岸「服貿協議」風波。
對兩岸問題有知的人都不反對兩岸的開放,但兩岸開放不能是個是非題,而應是個選擇題。像北歐四國,每次開放,政府立即有自我因應的轉變創業方案,它產業移出極多,但產業移出愈多,國內新產業的就業愈旺,因為政府有能,它們國內根本就不會有人反對開放。但台灣卻不然,台灣把開放口號化,而且全無開放的配套措施,只要有人有意見,他們就會祭出「鎖國」、「保護主義」的帽子,當政府無能但又喜歡用帽子壓人,它當然會把台灣的局面愈搞愈糟。用沙克斯教授的話來說,那就是台灣經濟危機的背後其實是有個更大的政府道德危機!
沙克斯教授說,近當代政府已經只會口號治國,把「市場」、「自由貿易」的口號叫得震天價響,政府卻愈來愈無責任感。沙克斯教授的話,值得我們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