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教育部推動「現代公民核心能力養成計畫」,希望透過「社會參與式」學習,擺脫過去傳統課堂上課方式,幫助學生和社會連結,進而關心社會議題,昨天舉行期中成果分享會。
位在高雄後勁、鼓山的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在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王御風帶領下,讓學生深入社區訪談當地居民,並在期末發行「後勁社區報」與「鼓山旗津社區報」,一方面讓學生了解媒體運作,也替當地社區留下文史紀錄。
曾擔任媒體記者的王御風說,高雄後勁早年是「反中油五輕運動」重要據點,加上鄰近加工出口區,近年來有愈來愈多外籍移工入駐,同時也因中油廠設置,新進居民中有不少中油員工,讓社區人口組成多元。
王御風深知媒體識讀的重要性,他帶領學生前往社區訪談居民,實地走訪被五輕嚴重汙染的後勁溪,讓這群原本就讀高職、鮮少接觸人文社會相關課程的學生,開始認識後勁逐漸被現代人遺忘的抗爭歷史,親身體認居民不得已抗爭的心情。
他舉例,中油承諾五輕廠將在一○四年遷移,社區中的夜市跑馬燈還會出現倒數日期。原本學生們完全不明白箇中原因,經過這門課才恍然大悟。原本有些學生對外籍移工印象不太好,也因接觸後,開始同情移工的處境艱辛。
南台科技大學則開設「民間文學的跨文化意象」與「民間文學與在地文化采風」等行動導向學習課程,引導學生從文學作品中了解在地的台南五條港歷史,以及當年商戶的生活方式。
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蔡蕙如說,台南是文化古都,五條港是早年進入台南的重要門戶,現在五條港從海安路到神農街一帶,已轉型成新興藝術區,每逢假日吸引大批遊客。
蔡蕙如表示,課程除了帶領學生認識五條港早期文化,更希望能培訓學生成為「文化解說員」,以說故事、唱歌謠方式,把地方文史說給外來遊客聽。除可幫助學生養成第二專長,還可把從社區吸收到的養分回饋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