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奈良縣的法隆寺地區,有四十八座佛教建築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當中一些是建於西元七世紀末至八世紀初,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築。這些木結構建築顯示了中國佛教建築與日本文化藝術的融合,也見證
中國佛教經朝鮮半島傳入日本的年代。
法隆寺,於西元六○七年由當時的政治家與佛教大護法聖德太子為繼承父親遺志而建造的。在面積約十八萬七千平方公里的寺內,以飛鳥時代為首的各時代精粹建築物群鱗次櫛比,因此有許多寶物流傳下來, 當中包括三十八件國寶和一百五十一件重要文化財,可說是一座藝術的寶庫。
寺院分東西兩院,西院以金堂(大殿)和五重塔(圖1)為中心,東院以夢殿為中心。這幾座木建築乃仿效中國唐朝,無論在風格、技法與結構上,都充滿恢弘沉穩的大唐氣勢。法隆寺採用特殊的建築方法與柔性結構,歷經一千三百年漫長歲月,經過地震的考驗,令人驚嘆古人的智慧!
西院的金堂(圖2)內安放著列為國寶的「釋迦三尊像」等重要的雕像;位於金堂西側的五重塔(圖3)高三二.六公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木塔;東院的中心建築是夢殿,是七三九年為供奉聖德太子而建造的八角殿堂。
金堂內供奉著銅造藥師如來坐像(圖4)。其身形和臉型都偏瘦長,此乃受到朝鮮佛教影響。此外,國寶之一的「百濟觀音」樟木雕像(圖5,6),線條簡單柔和,瘦長,杏眼,鼻子高挺,嘴角上揚帶著微笑,亦是典型的朝鮮樣式,有人說它來自朝鮮的百濟國,因而有此名稱。這也證明日本佛教,正是從朝鮮半島的百濟國傳入日本。
繪製於西元七○○年前後的法隆寺金堂壁畫,是飛鳥時代現存唯一的佛畫,也是日本最古、最大規模的佛畫群。在四大壁中,〈阿彌陀佛淨土圖〉以阿彌陀三尊(阿彌陀佛、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做為中心(圖7,8),壁畫構圖之莊嚴宏偉,線條之流暢、色彩之亮麗,實為當時日本佛畫的一流傑作。
另一個國寶是飛鳥時代(七世紀)銅製鍍金的摩耶夫人像(圖9),這是一件世間罕有以摩耶夫人為題材的雕像。
乾漆彌勒菩薩坐像(奈良時代,圖10)是另一個重要文化財;另外八角燈籠上雕有演奏樂器的音聲菩薩(圖11),見證了日本飛鳥時代佛教藝術的高超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