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因應氣候變遷帶來之衝擊,「永續發展」與「節能減碳」已成為重要議題;根據國際能源總署之建議,發展「綠色科技產業」係未來減緩溫室效應最值得大力推動的方案,因此,國內未來宜建構永續政策規劃與藍圖設計,完善土地規畫與永續利用;建構能資源鏈結網絡,使土地與能資源利用極大化;建立跨域科技整合體制,強化政府民間夥伴關係與合作機制。
據此,為配合國家發展需求,應擬定整體性推動方案,以整合中央政府各相關部會、地方政府、以及產業界、學術界共同參與。本人建議國內可從「綠色科技」、「綠色產業」及「低碳城市」等三大面向進行產業與學術交流與合作,以發展綠色科技產業,建構永續低碳城市。
一、綠色科技
提升能源使用效率與效益,建置區域能源供應中心:發展能源整合關鍵技術,完善能源需求管理系統;推行地下儲能技術應用,結合儲能技術與區域能源整合供應系統,提升能源效率。
研發綠色永續科技,發展再生能源科技系統:提升清潔生產及資源化技術研發能量,落實清潔生產理念;推廣發展「新穎車用燃料」創新燃料,推廣綠色運輸機制;擴大物料收集來源,進行有機廢棄物共消化;設置生質能源示範驗證模廠,提升生質氣體品質與應用工程技術。
研發碳捕獲、儲存與再利用及強化碳封存技術
風險評估管理:建立政策環評,強化監測科技與選址方法,加強「風險管理」,評估地質封存永續性;研發地層封存及超臨界狀態海洋儲存技術,建立碳捕獲、儲存與再利用技術研發與示範計畫。
二、綠色產業
建立綠色產業合作技術交流平台,完善碳循環與再利用體系:評估高值化綠色產業結構,完善綠色供應鏈管理系統;建立『低碳設備』節能標章,提供經濟誘因;研發二氧化碳「物理性直接應用」、「化學性轉化反應」、及「生物再利用」技術。
提升產業園區整體資源效率,建構區域能資源鏈結網絡:推廣宣導並輔導產業投入能源效率提升之研發,獎勵相關關鍵技術之開發;推廣生態工業區與能資源鏈結,提升能資源效率,降低營運成本;發展永續資源評估技術方法與工具,以利區域能源整合工作之推動發展與資訊交流。
建立國外廠商合作機制,促成關鍵技術設備本土化:建立國外合作機制,引進關鍵儲能技術;培育關鍵技術專業人員,並將成功經驗予以推廣;建立示範計畫,對廠商、業者或機關單位所獲得之減碳量,提供實質交易機會。
三、低碳城市
建構低碳永續家園,落實「生活生態綠化」理念:建構綠色運輸基礎設施,提升公共運輸使用量;建置「資源循環再利用」設施,提供綠色創意獎勵措施;加強「再生能源」教育宣導,建技術資訊平台;建立「低碳設備」節能標章,提供經濟誘因;建構完善「防救災」體系,完善救災演練及宣導。
建構綠色觀光旅遊,發展綠色服務業:建構綠色運輸基礎設施,建立旅遊總量控制、環境維護管理及認證之經營管理制度;加強地方人才培力、低碳生活教育及生態旅遊設施之環境教育與訓練;推廣生態文化旅遊,建立地方低碳組織及低碳信託,強化地方夥伴關係。
加速推動生態科技園區,促進綠色產業發展:建置區域能源供應中心,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與效益;結合動脈與靜脈產業,提升能資源整合效益;加強工業區內外合作機制,建置資源循環利用網絡;提供經濟誘因獎勵措施,形成資源循環鏈結聚落,並推廣標竿企業成功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