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行健昨天在台師大演講,並說明參與製作《山海經傳》的心得。圖/潘俊宏
【本報台北訊】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的搖滾音樂劇《山海經傳》,周五起由台灣師範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師生演出,昨天高行健表示,該作前後醞釀數十年,又等了二十年才由香港演過粵語、秦腔兩種語言版,可惜他都沒聽懂,「台灣版將是我第一次能聽懂的版本,我非常期待。」
高行健昨天應台師大「高行健國際學術研討會」之邀,舉行「漫談戲劇文學中的藝術價值」專題演講。會中他以古籍《山海經》與他依之寫成的《山海經傳》為例,談論神話與現世、藝術的關係。
「我從小就迷《山海經》!」高行健說,他剛念小學就從作家茅盾的著作中讀到《山海經》,往後又陸續讀到魯迅、聞一多等人的著作及考據版本。只可惜包括大禹治水、嫦娥奔月等諸多故事,都已依當時意識形態和時代需要改編,並非原始版本,更缺乏系統性研究。
高行健說,大學時他念古希臘神話、但丁《神曲》等,思索中國文化有無類似的東西,「就是《山海經》」。受文化人類學家李維史陀「神話就是人類集體意識呈現」啟發後,他更亟思恢復華夏上古神話體系。然而歷來《山海經》版本繁多,「還原本來面目」成了艱困挑戰。
三次逃亡流浪,讓高行健意外更接近《山海經》。他說,一回他得知將遭勞改,連夜逃跑,沿著長江流域走了八個省,「腦子裡帶著《山海經》」,終來到大禹的故鄉。之後他躲到自然保護區等無人之境,對《山海經》更有許多考古發現,「這是潛意識的《山海經》作用帶我走」。
在法國巴黎寫作《山海經傳》時,高行健決定內容只取漢朝之前版本的素材,凡帶有儒家思想、為帝王立傳等動機者全不取;形式上採說書人戲劇,「神話本來就源於口頭文學,來自說唱」。他說,劇作中他全無自己虛構,只客觀呈現「諸神的悲喜劇」,不帶倫理道德判斷及意識型態。
「《山海經》是寶藏!」高行健說,《山海經》含有龐大的哲學體系,呈現人類基本生存困境,遠比薛西佛斯推石上山等古希臘神話深刻,許多也可在現世印證,像黃帝將大將雷獸與夔牛做成大鼓,就讓他想到毛澤東兩大元帥林彪等人慘死的下場。不過這回《山海經傳》演出劇本已經陳樂融改編,導演是梁志民,「這是他們的戲,我也像觀眾一樣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