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晚上,朋友小美打電話來抱怨她兒子參加象棋比賽沒得冠軍。她表示以往兒子參賽都拿冠軍,這次竟然連前五名都沒擠上,浪費她一整個周日時光與學費,她希望兒子別再學象棋了。圖/美聯社
周日晚上,朋友小美打電話來抱怨她兒子參加象棋比賽沒得冠軍。她表示以往兒子參賽都拿冠軍,這次竟然連前五名都沒擠上,浪費她一整個周日時光與學費,她希望兒子別再學象棋了。圖/美聯社
周日晚上,朋友小美打電話來抱怨她兒子參加象棋比賽沒得冠軍。她表示以往兒子參賽都拿冠軍,這次竟然連前五名都沒擠上,浪費她一整個周日時光與學費,她希望兒子別再學象棋了。
我問她:「是妳參賽還是兒子參賽?」她回答:「當然是兒子啊!」我告訴她,兒子的失落感一定不比她少,她應該好好安慰兒子,而不是對兒子抱怨誰家的小孩有獲得名次,自己的孩子卻沒有得名。時下有很多父母親,喜歡拿自己的小孩來與別人的小孩比較。當「冠軍」或「第一名」背後躲著父母的虛榮心,成為父母拿來向他人炫耀的話題時,孩子就成了父母親的「工具」了。
因為工作的緣故,我有機會認識國內一名運動健將。這位名氣響噹噹的運動員有個作風強勢的母親。她告訴我,從小母親就經常逼她練習某項球類運動,因為她母親自己也是這項運動的國手。她經常被母親要求越級參賽,那些比賽根本超出她的能力範圍,然而母親卻堅持要女兒一定不能辜負母親的期望,要在某項運動中頭角崢嶸,成為那個領域的第一名。
電影《黑天鵝》的劇情頗似上述的案例,該片以紐約一個著名的芭蕾舞團,即將演出柴可夫斯基《天鵝湖》的劇目為背景。舞團需要選出一位舞者能同時飾演天真單純並脆弱的白天鵝及黑暗且性感的黑天鵝,劇中女主角妮娜(娜坦莉·波曼飾)能完美詮釋白天鵝,而新加入舞團的莉莉(蜜拉·庫妮絲飾)最能展現黑天鵝的氣質。當妮娜發現自己有競爭者,她感受到巨大的壓力,最後死於憂鬱症。
該片女主角妮娜的母親就是一名芭蕾舞者,她把自己年輕時無法完成的夢想加諸在女兒身上,妮娜為了不辜負母親的期望,夜以繼日地練習,終因壓力過大染上憂鬱症並自殺身亡。我一位朋友是精神科醫師,他診所裡有不少年輕病患,都是因為父母親給予過大的壓力而前往就醫。
這位醫生還告訴我一個例子,有位母親因為希望女兒成材,十三歲就送女兒到美國讀書。在異地的年輕女孩渴望有人可以照顧她,只要有男士對她獻殷勤,她就投懷送抱,平均一周換一個男友,導致被退學。雖然目前女孩已經接回台灣,但仍必須一周前往精神科報到兩次。
每個孩子在剪斷臍帶的那一刻,父母親就必須尊重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養育小孩不是把他或她變成自己夢想的延伸,也不能把她們當成「炫耀工具」。當你要求孩子考第一或比賽一定要拿冠軍時,其實已經讓孩子陷入「以愛為名」的操控模式中了。不管是技藝比賽或學業成績,只要孩子盡力,父母就不該過於苛責。比賽或考試都只是一時的,建立孩子樂觀開朗的人生態度,才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