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有座筆架山,毗鄰中心區。這是一片有十餘座小山峰的丘陵起伏地,其中三座主峰東西鼎立,分別名為筆秀峰、筆冠峰、筆俊峰,三峰形同筆架,因而得名筆架山。筆架山主峰海拔一七八公尺,算不得高峻,但在深圳市區一馬平川卻絕對是個視覺制高點。
神州大地上,以筆架為名的山峰不下二十座,像廣東、四川、湖北、浙江這幾個省分都擁有不止一座筆架山。即使深圳,其實也還有座大筆架山,此山屹立在深圳東部,山勢雄偉壯觀,最高處海拔七一七公尺,屬深圳第五高峰。跟市區那座相比,此山的確個頭高了許多,可是放眼全國,大筆架山也只能算是「小巫」啦!
湖北羅田筆架山海拔一三七三公尺,從西南遠望,酷似高聳入雲的筆架。此筆架山還有個別名叫「鹽堆山」,這個就屬見仁見智了,有人看著像是筆架,有人瞅著像鹽堆。
遼寧錦州筆架山與其說是座山,還不如說是座島。此山屬道教名山,山有三峰,二低一高,形如筆架,故而得名;每至潮退之後,山與海岸之間便現出一條三十餘公尺寬、二公里長的「天橋」,可通車馬,故俗稱「天橋山」。山上道教廟宇眾多,尤以主峰上的「三清閣」最為精美。
江西井岡山的筆架山因峰巒的十七個峰次排列,形同筆架,這大約是中國架次最多的筆架了。此地也是中國著名的紅色革命聖地,樣板戲《杜鵑山》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現在,筆架山已恢復「杜鵑山」的山名,以其十里杜鵑林和動人故事吸引了無數旅遊者。
安徽蕪湖筆架山三峰併立,從南邊看,狀似一座無比壯觀的筆架。此山俗名「破頭山」,還有個古名叫「射的山」。所謂「射的」,就是射箭的靶子,北宋地理總志《太平寰宇記》就對它有過詳盡的記載。
香港筆架山是九龍半島一座山峰,原名「煙墩山」,又名「畢架山」(這個應該是訛傳而來)。此山還有一個英文山名Beacon Hill,源於煙墩山的音譯,不過又與筆架諧音了。
「檢閱」了如此眾多的筆架山,您心中大概會有個疑問:怎麼我們中國有這麼多的筆架山呢?筆者以為,筆乃文房四寶之首,筆架作為擱筆的重要物件,自然也極得中國人青睞;而中國的山脈多屬褶皺山系,本身跟筆架就有幾分神似,以筆架為山名自然就顯得既恰當又莊重了。讀者朋友們,你們說是不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