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當年教改計畫曾喊出「教育鬆綁,快樂學習」的教改口號,但十年來台灣的補習班從兩千多家增加到一萬五千家,八成學生來自國中和國小,學生課業壓力比十年前沈重,課後補習更多更嚴重。
教改曾提出「要把每個孩子帶起來」的目標,但近三年,台灣每年的中輟生人數都在一千四百至一千六百人之間,和民國八十五年的一千四百多人人差不多。
天下雜誌今天也發表「海闊天空的一代─教改十年後」紀錄片,呈現五個孩子在教改浪潮裡的變化。來自彰化鄉下的張明豪、莊雅竹,體驗教改的第一代孩子;張明豪自修課總在畫畫,但家人、教師阻止他畫,堅持「上大學才是唯一的路,因為家裡從沒有出過大學生」。莊雅竹也一樣,為了升學,天天熬夜唸書,總是擔心功課差,她說自己很痛苦,但「不讀會跟不上,只好苦撐」。
十年過去,張明豪已取得技術學院的機械科碩士。因為多元升學方案,他順利從高職、專科唸到二技,成為家裡學歷最高的人;因此讓他放棄畫畫,莊雅竹如今是台北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二年級生,對未來充滿希望;她說,從沒想過「國中成績超差的我,也有今天。」
遠在花蓮的林宏明,就沒那麼幸運;十年前他小六,希望長大後當棒球選手,但國三時,放棄了棒球夢,高一輟學,目前是染整廠的領班,他說他不想再和都市的學生比較了,只慶幸自己有一技之長。
最讓人扼腕的是台北的賴茹君。十年前她是國中教育實驗班學生,當年「我喜歡實驗班快樂、沒壓力的學習環境」的她,後來實驗班成了師長眼中「程度落後、被放棄的一班」,國三那年實驗班解散,賴茹君用一年的時間去追趕三年的功課。
之後賴茹君的升學路非常辛苦,今年從技術學院夜間部畢業,白天找工作,晚上在郵局打工,她說:「真希望回到國二,如果能聽媽媽和老師的話,多用功一點,也許一切都會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