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祖翔廈門報導】首屆「兩岸公益論壇」昨天在廈門開幕,中華文化推廣協會理事長趙怡強調,台灣有成熟的公益經驗,可供中國大陸學習,並指出此行目的,要將「台灣每個人都在找付出機會的現象」及「人與人之間相互關愛、支持典範的佛光山公益實踐過程」與人分享。
中國宋慶齡基金會副主任齊鳴秋認為,台灣有成熟的公益文化和思想,公益、志願者無處不在,服務也從個人發展到團體;大陸公益機構正迅速專業化,與企業合作的腳步漸漸加強。雖然災害中常看見兩岸的民族情感,不過公益合作需要的是主動及多種形式的交流,因此兩岸公益論壇是寶貴平台,能匯聚智慧、傳遞愛心。
趙怡表示,將台灣成熟的公益經驗和典範帶給大陸,對兩岸公益合作發展有很大助益,「在台灣,每十八人就有一人會奉獻社會。公益論壇除了扶助弱勢的經驗,還帶了新的社會觀,如全齡通用設計的概念,台灣還有一個公益典範佛光山,此外加上媒體和企業的義行,社會才會進步。」趙怡說,台灣的義工不如一般志願者,而是更有組織、做更專業的事。他也向陸媒分享台灣學生攙扶長者就醫勝過玩樂,及到火車站當臨時子孫的義行。
昨天上午論壇中,四川雙腳截肢的舞蹈老師廖智的分享發人深省,她在中國五一二地震中失去雙腿和親人,但在今年雅安地震後卻奔赴一線做義工,「當下我覺得該用自己的故事,讓他們得到正向的力量,再去面對社會,願意助人」。
下午論壇由佛光山寺副住持慧傳法師破題,點出透過修行淨化心靈是公益的根源,「公益不只是慈善救濟和扶老助寒,心靈提升更重要,如廖智斷了雙腿仍有意志與樂觀態度,告訴大家,我可以活下去,你們也可以,這不是慈善關懷就可以做到的」。
慧傳法師表示,身殘心不殘,身窮心也不能窮,星雲大師義賣一筆字墨寶以支持公益事業,但大師說:「不要看我的字,要看我的心。」透過發心,把人間缺憾弭平,以文化、教育、慈善、修行角度出發,是佛光山公益實踐的方向。佛光山培訓的文化義工更有智慧,不直接糾正不公義的對待,而是用激發人心中佛性的方式,讓弱者產生自信、欺凌者學會自省。
第五屆海峽論壇在福建舉辦,論壇下有十幾個子論壇上場,本屆首創的公益論壇昨天在廈門登場,除主論壇外,還有志願精神與公益實踐、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文化建構等分論壇,共有中華路跑協會、東森慈善基金會、永慶慈善基金會、張老師基金會,與福州市慈善總會、中國諾基亞投資有限公司等團體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