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朝榮王先生年輕時就與菸、酒、檳榔結下難以割捨的關係。四十三歲時確診罹患口腔癌、第二期舌癌,治療後也戒了酒與檳榔,唯獨菸試了各種方法仍無法離手。每次門診總是好言相勸,卻因難擋朋友勸菸,一直未成功戒菸。
口腔癌治療後經過三年,王先生因吞嚥困難、體重減輕,又診斷出罹患食道癌。罹患癌症的病人,除了擔心原本癌症的復發,對於身體再次罹患另一種癌症,不但沒有免疫,反而風險較一般人來得更高。
對於罹患過癌症的病人(癌症體驗者)又得到另一個新的癌症,稱為第二個原發性癌症或稱第二個癌症,它並非是第一個癌症的復發或轉移。
出現第二個癌症猶如再度碰上另一位惡煞上門,接連的生命衝擊,常讓病人對未來人生懷著茫然和沮喪。
癌症體驗者在診療追蹤的過程,常會接受較多的檢查、癌症的篩檢,當然會較一般人更早、更容易發現另一個癌症的存在。
癌症體驗者的罹癌風險,並不會因為已得到癌症而降低,反而隨著年歲成長,風險也些微上揚,再加上導致第一個癌症的致癌風險因子,在原本癌症發生的相關區域已造就出某些程度的癌化異常,謂為區域性的癌化。
原本的致癌因子在這些區域早已開發出一片致癌的沃土,第一個癌症的發生是率先發難,已遭癌化汙染的同一區域再有另一個癌症響應、發展,就不難理解。
頭頸部腫瘤、泌尿系統癌症、皮膚癌或肺癌的病人在同一區域發生第二個癌症的案例在臨床上常可遇見。
王先生的例子,是國內常見與菸、酒、檳榔有密切關係的口腔癌、口咽癌、下咽癌、喉癌等頭頸部腫瘤的病人常常上演的故事。
診斷治療以後,戒除菸、酒、檳榔,或可讓癌症汙染的區域逐漸回復正常,如果像王先生又持續接受致癌物,就有如火上加油,在上呼吸消化區域,萌生另一個新癌症的風險,就大為提升。
認識發生第二個癌症風險的同時,也提醒我們,罹患癌症後戒斷原本不良生活習慣如抽菸、飲酒、嚼檳榔等,是預防第二個癌症來敲門的重要作為。
(作者為柳營奇美醫院榮譽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