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鳴是一個令病人和醫師都很困擾的問題,根據從埃及出土的羅馬紙莎草文件的記載,西元前六百年就已經有關於耳鳴的描述。許多歷史上的知名人士也是耳鳴的患者,例如德國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法國啟蒙運動的思想家盧梭和德國音樂家貝多芬等人都深受耳鳴的困擾。
經過長年的研究,目前醫學界認為耳鳴主要還是在於聽覺系統的生理機能下降,以及中樞神經感受異常兩大方面的問題。因此治療耳鳴主要也是針對聽覺系統的病變以及因為這個病變所導致的中樞神經的異常反應來加以解決。如果周邊的問題可以用任何方法改善,那麼愈早處理將可以愈早避免隨之而來的中樞神經的異常反應,如此就可避免耳鳴的發生。
過去數年來筆者治療過數百例耳鳴患者,累積了一些心得。如果從耳鳴發生的原因來看,每個人造成耳鳴的原因不盡相同。有些人是吃過某些藥物之後開始耳鳴,有些人是經歷過爆炸聲或其他的噪音之後開始耳鳴;有些人是心情憂鬱和沮喪之後開始耳鳴,有些人則是聽力漸漸退化之後開始耳鳴;有人跌倒撞到頭部後開始耳鳴,有人在某次的感冒後開始耳鳴;各種原因不一而足。
耳鳴病人所描述的聲音有很大的差異,你很難想像除了一般的蟬鳴聲和水聲以外,有不少人的耳鳴感覺像是颱風夜裡暴風雨的聲音或是風吹過門縫的聲音;有人聽到輪胎緊急煞車的聲音、也有人聽到揮之不去的蒼蠅聲和蚊子聲;有人不斷聽到笛音壺內水煮開了的聲音而到處找瓦斯爐,也有人聽到蛇在耳邊吐信的嘶嘶聲而惶惶終日;此外,有人聽到脈搏跳動的聲音,也有人聽到各種樂器聲音。(如果讀者有興趣的話,可到筆者的網站上試聽,網址是:www.okclinic.tw)
耳鳴的大小聲和病人所受到的困擾並不一致,有些人的耳鳴很小聲但是無法容忍,有些人耳鳴聲音很大但是卻不造成困擾。同樣音量的耳鳴聲在不同人身上產生的痛苦並不相同,就算是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期對同樣音量的耳鳴聲音感受也會不一樣。這一點常常會造成治療上的困擾,有時明明患者的耳鳴已經變小聲了,但是可能其他的情緒困擾使病人覺得治療效果不好;反過來說,有時耳鳴的音量雖然還是一樣,但是患者卻覺得有進步。
筆者比較憂心的是耳鳴年齡層下降的問題。由於MP3和iPod等隨身聽小配件的流行,聽力損傷的年齡層向下延伸。美國最近公布一份調查報告指出,超過半數常聽iPod和MP3的高中生有聽力受損的症狀,包括看電視或聽收音機的時候音量會轉得比正常人還大聲、正常交談的時侯會請對方再說一次等。
這些在青少年時期聽力受損的人將來都是潛在的耳鳴病患,很可惜國內目前仍未注意到相關問題的嚴重性。衛生單位應該加強噪音防治的宣導,不只是被動的減少環境噪音,更要主動宣導避免接觸噪音的重要性。
(本文作者為景升聯合診所院長、耳鼻喉專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