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化劑風波猶未遠去,現在又有毒澱粉問題鬧得人心惶惶。我想許多朋友對於國內的食品安全是抱持相當的疑慮。現在很多人最關心的,大概是怎樣才能避免吃到有問題的食品。
不過我相信,大多數的人應該都能夠認同,在這些事件裡,有問題的不是這些原料本身,而是這些原料被用錯地方了。好比嗎啡,用錯了就是毒品,用對了就是藥品。人拿刀子傷人,卻指責刀子是沒有道理的。同樣的,引發食品安全問題的化學原料,絕對都有它們存在的功用和價值,只是被不肖分子拿來不當地使用在食品裡,而造成問題。
在投資理財的世界裡,類似的事情並不少見,總是會聽到投資人因為投資了不適合的金融商品,因而蒙受了難以承擔的損失。在這個時候,投資大眾傾向於單方面認定某些特定金融商品是不好的、是具有傷害性的。其實各種金融商品被設計出來都有它的功能在,有適合使用的對象和目的。碰到商品傷人的時候,需要思考的是商品被推薦給投資人的過程中是不是出了問題。
也因此現在金融商品被推薦和銷售的過程中,特別強調KYC (Know Your Client) 的程序,意思是金融商品被推薦給投資人之前,銷售者必須先了解客戶投資目的需求、風險承受和財務狀況,以評估商品對客戶的合適度。
KYC算是避免金融商品傷人的基本措施,但如果要說得再深入些,現行的KYC比較偏重在商品風險評估,做法也比較制式化,能夠發揮的功能比較有限。就算避免投資人被金融商品重傷,很多時候卻未必能幫助投資人找到最適合的投資工具。
金融商品的運用,最重要的還是要配合投資人整體的生活需求和理財目標,才能真正對提升人們的生活品質有所助益。在這樣的前提下,評估金融商品的適合度,就不能只從商品和投資的角度出發,而是要先從投資人短中長期的生活所需,以及期望的理想生活水準開始做評估,逐步地推演到各種量化的理財目標和投資目標,從而才能找到最適合的投資工具,徹底避免買錯商品的問題。這套流程和邏輯,就是理財規畫強調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