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南訊】融合中西方的《論語》與《伊索寓言》,新化國小四年級資優班學生自己編寫劇本、製作偶戲,以《遇見夫子》劇碼,參加全國皮紙影戲比賽,獲國小中年級組第三名。
學生黃裕翔說,創思課程有「光與影」,人文課剛好介紹論語,大家七嘴八舌說,「用紙影戲演《論語》好了」,老師也鼓勵大家找一段論語的內容,融入《伊索寓言》或自己想的故事,每人寫一篇,挑出好的組合成《遇見夫子》劇本。
雖然講「孔子」,為了增加趣味性,學生比照《伊索寓言》,主角都由動物擔任,像「夫子」是熊貓,國王是「獅子」,還有狐狸、鶴、狗、青蛙、公雞等,學生自己製作戲偶。
學生演出一段伊索寓言中的「狐狸與鶴」,描述狐狸與鶴互請喝湯,狐狸將煮好的湯倒進深碟中,狐狸輕鬆地用舌頭喝乾,但鶴只能吃到碎肉,幾天後,鶴請狐狸吃飯,鶴將湯倒入高杯中,換鶴吃得津津有味,狐狸只能發呆。學生說,故事就如「已所不欲、物施於人」。
「放羊的孩子」,是很多人耳熟能詳的《伊索寓言》故事,學生改編成一對公雞兄弟假裝溺水,鱷魚前兩次都很快趕來救他們,但被騙兩次後,第三次公雞弟弟真的溺水,鱷魚以為又是騙人的,沒有出手救溺,學生說,這也是《論語》裡說的「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資優班老師劉亭妤說,原本論語對小學生而言,是比較艱澀無趣的,學生常抱怨背不起來,融入伊索寓言及自己發想的故事,又以紙影戲的方式呈現出來,學生可以理解論語所要表達的精神和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