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百年筆陣 《憫農詩》的作者究竟是誰?

執筆人:張作錦聯合報顧問 |2013.06.10
6526觀看次
字級
執筆人:張作錦 聯合報顧問

執筆人:張作錦

聯合報顧問

——讓我們欣賞文學,把爭論留給文學史家

我曾在一篇小文裡,提到李紳的《憫農詩》,這首詩家喻戶曉: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一位細心而認真的讀者寫信來說,這首詩的作者應是聶夷中,而非李紳,千百年來我們都被騙了。事實上,這樁公案自宋朝以來即爭議不斷,迄今似尚無定論,但是有較多證據將著作權歸於李紳。

李紳(公元七七二~八四六)是中唐詩人,元和進士,為當時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和實踐者,與白居易、元稹等交往甚密。《全唐詩》收錄李紳的詩《古風二首》,或稱《憫農二首》,其一就是「鋤禾日當午」,另一是: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日,農夫多餓死。

但事情到了五代人孫光憲(公元九○○~九六八)的筆記《北夢瑣言》一出,忽然起了波瀾,書中記載唐詩人聶夷中(公元八三七~八八四)一組《詠田家》詩:

父耕原上田,子斸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倉。

鋤田當日午,汗滴禾下土。

誰念盤中飧,粒粒皆辛苦。

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谷。

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

我願君王心,化作光明燭。

不照綺羅筵,只照逃亡屋。

這樣就開始了爭論。主張作者是聶夷中的人提出兩點證據:

第一、最早記錄《鋤禾》為李紳的是南宋時期的《唐詩紀事》,其著作年代已距李紳二百多年,《北夢瑣言》作者孫光憲是五代人,距李紳和聶夷中年代均較近,故可信度高。

第二、李紳生於官宦之家,後又歷任高官,而聶夷中出身寒苦,對貧下中農似能產生同情心。

「擁李」者則反駁:

第一、最早記載《憫農詩》為李紳所寫,不是《唐詩紀事》,而是唐僖宗時范攄所著《雲溪友議》,此書比《北夢瑣言》早得多,故更可信。

第二、李紳雖出身不惡,但六歲喪父,家道中落,自幼生活艱困,並非不知民間疾苦之人。

其實,有一項非常明顯的判斷根據,不知前人何以忽略?那就是李紳於公元八四六年辭世時,公元八三七年出生的聶夷中才是一個九歲的孩子,李紳如何能抄襲一個孩子的詩作?如果詩是李紳早年所寫,那時聶夷中可能還沒有出生呢!

當然,李、聶也許都無文抄公之嫌,只因當時無印刷術,詩文輾轉抄錄,因而記載錯誤,張冠李戴,也是可能的。

中國以農立國,農民占人口最大多數。但人多田少,且小農耕作,收成有限。如再因官家暴斂,歲時失調,那日子就更加難過。逃荒他鄉有之,鬻兒賣女有之。這些苦難情景,史不絕書。這一組《憫農詩》,實而不華,感情真摯,替農人作籲天呼號,讓世人對這些勞苦大眾懷悲憫之心,並進而珍惜上蒼所賜之食糧,千載以下,宜乎人人能琅琅上口。如果文學功能之一在移情與教化,那麼《憫農詩》自當永垂不朽。

讓我們好好欣賞前人留下的文學瑰寶。至於作者是誰,實在沒有那麼重要,就留給文學史家去研究解決吧!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