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族共存 青海清真寺融合佛道

人間社記者觀璟綜合報導 |2013.06.06
1118觀看次
字級

【人間社記者觀璟綜合報導】大陸國務院日前公布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青海省有二十六處獲選,其中位於平安縣的洪水泉清真寺,融合了伊斯蘭教、佛教、道教的建築藝術,被譽為「青海清真寺建築史上一絕」。

歷史上,青海省河湟地區曾有匈奴、鮮卑、吐蕃、回鶻、蒙古等多個族群,至今漢、藏、回等多個民族和各種宗教亦和諧共存,多元文化融合,在建築上尤為明顯,例如洪水泉清真寺的多元建築文化。

傳說洪水泉清真寺始建於明代,後經過五次擴建,在清乾隆年間的擴修,形成現在的規模。清代是伊斯蘭教建築大發展的時期,清真寺特有建築形制在此時完全形成,仿古典漢式廟宇建築風格的洪水泉清真寺,是此一時期的建築典範。

洪水泉清真寺由照壁、山門、邦克樓、禮拜殿及學房等組成。照壁位於清真寺的正南,由仿木青磚砌成,頂部有砌磚仿木結構的斗拱房檐,以及勾頭滴水等瓦頂飾。與照壁相對的山門,為歇山頂建築,無梁架結構,用十六根柱子支撐三間廊房的房頂,沒有一根房梁,其頂棚完全由短橫木疊摞套接而成,十分獨特。

邦克樓是三重簷六角攢尖頂樓閣式建築,為漢式建築風格。整個建築由兩根巨大的通天柱支撐,周邊有十二根柱子襯托,被稱為「二郎擔山十二牛」,樓內造有旋轉樓梯,每層建築的斗拱造法都不盡相同,變化中充滿靈動。

禮拜殿由前廊、大殿和後窯殿組成,大殿由十二根大柱和八根明柱支撐,可容納上千人同時禮拜。大殿採用古典式卷棚歇山式建築手法,在西端建有窯殿,其頂部中間,有多根細木條構成的八角式天花藻井,形似張開的巨傘,被稱為「天落傘」。

洪水泉清真寺的磚雕和木雕,呈現精湛的雕刻工藝和裝飾藝術,題材廣泛,圖案透過諧音、寓意和特定的符號,呈現濃厚的生活情趣和民俗意蘊,堪稱民俗吉祥圖案的寶典。如照壁中心雕刻有六方連續的錦緞式幾何紋樣,花卉圖案精美,花葉相間,形似一個個相連的繡球。每一個花卉圖案周邊都以花瓣為盤,花心部分則雕刻有獅子、壽字等,圖案富於變化,被稱為「百花圖」。

造型奇異 打破傳統

據《中國伊斯蘭教建築》一書描述:洪水泉清真寺造型上有許多奇異之處,反映了各地區、各民族、各宗教的交流、融合和影響。如木柱頂上加元寶形替木,其上再置大小額枋,是藏式做法。簷下斗拱雖屬漢式,如此眾多的斜置並列角拱是漢式建築中所未見。

在清真寺大殿殿脊正中,豎立著具有藏傳佛教風格的三隻彩塑磚雕寶瓶,據說是當地藏傳佛教寺院為慶祝該清真寺建成而贈送的。在山門前簷及柱子上,雕刻有頗具藏式建築裝飾風格的圖案;在大殿的隔扇條環板上,刻著由法輪、寶傘、蓮花、法螺等八種象徵吉祥的器物組成的佛教「吉祥八寶」圖案。

此外,道教宮觀裝飾的暗八仙、五蝠(福)捧壽、麒麟送子、二龍戲珠、龍鳳呈祥等圖案,不但打破清真寺中不能出現有眼睛的動物圖案傳統,反而成為宗教和諧、民族團結的象徵。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