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巧遇環頸雉 文/茈微、林青峰 |2013.06.01 語音朗讀 3526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環頸雉雄鳥面部有紅色面垂,頭頂是灰羽,一身羽衣非常華麗。 圖/茈微、林清峰 環頸雉一窩大概可以產下六到十二顆蛋,多由母鳥獨自孵卵育雛。 圖/茈微、林清峰 遇到風吹草動時,環頸雉常趴下掩蔽。 圖/茈微、林清峰 第一次見到牠,是在台東森林公園,伴著大冠鷲「揮呦─揮呦─」的鳴聲,和一群同學愜意地騎著腳踏車,倏地餘光閃過一隻大鳥,「到底是什麼?」心裡冒出一個大問號。 沒多久,眼前飛過一隻身披褐色鱗斑大衣、戴著藍綠色頭套、紅色眼罩、脖子掛白色圍巾,還有著帶狀橫斑長尾巴的大雉雞,原來那「大鳥」是「台灣環頸雉」! 今年初春重遊台東,徜徉在池上的大坡池畔,草叢中冒出一對環頸雉。有別於雄鳥的華麗,母鳥穿著淡褐色鱗斑外衣,尾羽也比較短。這身低調不吸睛的外觀,讓牠得以隱身於草叢,安穩地孵卵育雛,或許不久後,環頸雉媽媽就會領著一群小雉,在池畔漫步吧! 雄鳥「咯咯!咯咯!」高聲鳴叫,「啼雉」稱號果然名不虛傳,吸引人看著牠們一路啄食地上的草籽、嫩葉、野花及小蟲。突然,環頸雉們趴下不動,原來是不遠處有隻狗,當威脅愈來愈近,兩隻環頸雉覺得此地不宜久留,突然振翅而去,徒留悵然的狗。 雖然幾次在花東地區巧遇環頸雉,但卻不曾在西部見過牠們,這際遇好像是東部的專利啊! 原來環頸雉和野兔一樣,曾經廣泛分布在台灣的丘陵、平原草生地及農田,在過去農業時代,都被當作蛋白質來源,成為餐桌上的菜餚。由於現今農荒地的開發,造成棲地消失和破碎化,讓牠們變得難得一見,目前在西部則以台中、嘉義、台南等幾處零星地區,較有機會見到牠們的蹤跡。 據悉東部有幾處農田不撒農藥,果園也採草生栽培,不施用除草劑,除了栽培者和食用者的健康獲保障,也替台灣農地的小動物留下一線生機,希望未來能在更多地方,看到環頸雉振翅亢鳴的英姿。 前一篇文章 生命鬥士 下一篇文章 奈良鹿 別吃紙 熱門新聞 01【詩】蠟燭2025.09.1202佛光山供僧 緬懷師恩廣植福田2025.09.1403台灣永續行動獎 人間福報獲金、銅獎2025.09.1204火星生命跡象 最有力證據現蹤2025.09.1205氧2025.09.1206MLB太空人、水手、遊騎兵 搶進季後賽 2025.09.1207便利店變咖啡教室 失智嬤樂學展笑顏2025.09.1208歡慶文化日 南天寺共建和諧社區2025.09.1209綠色跑者 減碳跑步吃蔬食2025.09.1410旗山禪淨中心攜手鄰里 打造幸福旗山2025.09.12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悲傷凝視 野生動物的無聲控訴對虐待動物揮出重拳義大利立法 尊重動物抽獎竟能換浣熊、狐獴、鷹 特寵展亂象多 作者其他文章看!那一根羽毛機伶小兔 跳躍在野地 婆羅洲紀行熱帶雨林滑翔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