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立輔仁大學配合教育部推動私校法人化政策,日前公告校名更改為「輔仁大學學校財團法人輔仁大學」,長達十四個字,且頭尾重複用「輔仁大學」。
「輔大新聞網」透露,畢業證書和學生證可能明年開始使用新校名,引起校友和在校生強烈反彈。筆者認為即使為了配合法令政策,教育部也不需要硬性規定校名必須有「學校財團法人」字樣吧!否則未來國內的大學,不僅數量多,校名也「冗長」,成為世界一絕。
我的兒子在桃園就讀私立大學,同樣面臨學校改名的問題,在給學生和家長的說明中,強調新校名只會用在對外正式文書,校門口校名碑、教學大樓外牆校名、英文校名雖然可以不改,但畢業證書和學生證是否使用改名後的新校名,將舉辦公聽會向學生說明,並送交董事會討論後決定,未來各校的辨識度更加降低,並非一件好事。
筆者認為學校校名應是大學自主的範疇,原則上由各校校務會議決定,送請主管機關為教育部備查即可,實在沒有硬性規定改成「學校財團法人」的必要。
學校改名難免有增加經費支出及行政程序,許多辦學績優或傳統大學,校名無疑是校友的歷史情感所寄,校名就不只是一個學校的名稱而已,有數十年歷史的校名,要更名就必須審慎些,透過各界的討論決議,不能僅由學校單方決定。
教育部應該關切的是學術品質與教學水準的提升,如今只追求「校名」符合私校法人化政策的規定,不免讓人有捨本逐末的觀感,新校名有「學校財團法人」字樣,省省吧!
優客(花蓮縣/公務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