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貌當然是教出來,」中山國小教師沈俊真認為,讀書看天份,狀元只有一個,也不是人人都戴得上學士帽,但,做個被稱讚的、有素養的優質人,卻可以後天栽培,父母一方面以身作則,再方面也要適時適量拿出棍子來。「喬喬被打,從報導上看不出怎樣打,那淚漣漣的模樣,足以說明這孩子,有點委屈。」
沈俊真很注意喬喬的網路消息。外出用餐時,店家服務生與客人都陸續來圍著于卉喬合照,被中斷用餐的喬喬始終有禮貌且堅定地說:「好呀,可是要等我吃完。」而吃完飯,喬喬就「一個人」走到比她身高高出很多的櫃台,主動對店家服務人員說「我吃完了,現在可以拍照了。」喬爸就酷酷一直坐在座位上,絲毫沒有擔心的樣子。
這位爸爸,實在酷。
「被責備後,委屈又分深埋心裡的烙痕及表面撒撒嬌兩種,顯然喬喬屬於後者。」沈俊真舉例,班上有個個子小的四年級同學,訴說家長處罰的時候,總是憤憤不平的說,都拿自己當出氣筒。
原來,大人一有衝突,壓抑事端的方法就是把情緒轉到無法即時反抗的孩子身上,長此以往,孩子陰影日重,也會扭曲性格,有樣學樣的轉嫁同伴身上,日後難免形成社會問題。
「所以,打小孩不是問題,是看什麼理由。喬喬學琴不乖,正式處罰才能要她記住,往後不要再重覆錯誤。這是可取的,也符合『不打不成器』的老祖宗明訓。」 沈俊真表示,孩子無法選擇自己的人生,但你我可以成為孩子的守護神,但根據英國一份研究分析,打孩子不僅無效,還有可能對他們造成傷害。「孩子調皮不聽話,忍不住K他一頓。」然而拿出棒子也許當下能收到一點效果,往後長期觀察會發現,常被體罰的孩子,攻擊性會愈來愈明顯,不足效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