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青年失業情形日益惡化,已是國際正視的問題,聯合國國際勞工組織(ILO)最新的調查報告,提出一些青年失業可能留下傷疤效應的警訊,值政府正視。
所謂「傷疤效應」係指年輕世代由於「過度教育」與「空有技能」被迫接受非典型就業工作,留下對社會經濟與政府體系不信任的傷疤,終致邊緣化的現象。
根據ILO「二○一三年全球青年就業趨勢」報告指出,全球十五至二十四歲青年失業率,從二○○七年的百分之十一點五,上升至二○一二年的百分之十二點四,預估二○一八年青年失業率將上升至百分之十二點八。
報告發現,若青年族群長期從事非典型就業型態工作,無法積累工作能量,更會帶來諸多的社會危機,如貧富差距擴大、青年寄生家庭、不工作、不婚、晚婚、不育等現象,步入日本「窮忙族」的後塵。
顯然,隨著非典型就業類型工作的增加,無所事事的尼特族(NEET)持續成長是必然的趨勢。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會員國中有六分之一青年處於未工作、未受教育以及未接受職業訓練中。
國內青年失業及尼特族的問題也不容忽視,「二○一三年全球青年就業趨勢」報告關於東亞地區的調查,將台灣作為失業率攀高趨勢的代表,失業率由二○○七年的百分之十一點三上升至二○一二年的百分之十三。
國內新近調查發現,我國十五至二十九歲青年中有百分之十是尼特族。尼特族形成的主因,普遍認為除了父母過度溺愛,使得子女不願自食其力之外,即是青年人對就業市場適應不良,因求職不易轉而從事兼職、臨時工作,甚至乾脆放棄找工作成為啃老族。
尼特族人口與日俱增,將衝擊國家競爭力,政府宜採取OECD的 建議,借鏡英、日等國做法,對尼特族採取就業輔導諮商及強迫職訓等因應對策,諸如成立溝通管道、強迫就業輔導、職業訓練措施等。避免ILO所謂的「留下傷疤」效應惡化,蠶食了國民及國家未來的生存及發展空間。
曾慧青(台北市/高級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