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東坦洋工夫紅茶 茶壺裡的 「中國功夫」

 |2013.05.18
991觀看次
字級

【新華社電】正是採製新茶時節,閩東福安市社口鎮坦洋村,高崗鎖霧,深谷凝雲,屋舍古樸儼然,茗香清新四溢,印證著知名的中國紅茶—坦洋工夫的不凡「功夫」。

在坦洋村的老宅裡,施光淩的第五代傳人施繼康戴著紅帽,一遍又一遍搖著竹篩篩選已經烘焙好的茶葉。「好的茶葉一個半天才能篩出幾斤來。」七十八歲的施繼康說,「做坦洋工夫,就要捨得下工夫。」他一九五九年農校畢業後一直從事手工製茶,如今正帶著四十二歲的兒子施立強學習傳統製茶技藝。

一九一五年,坦洋工夫曾參加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獲得金獎,當年外銷逾七萬擔。鼎盛時期的坦洋村,茶行有三十六家,三千多位工人;至今村裡的民俗博物館還展示著當年茶行發行的作為小額紙幣流通的「茶銀票」。

施繼康說,「坦洋工夫」的製作工藝比較講究,有曬青、搓揉、發酵、烘焙、篩分、揀別、復火、勻堆等八道工序,工夫精細。「現在整個村的人都會這套製茶工藝,可最終做出來口感的好壞主要還是看做茶的人是否用心。」施繼康說,「只有用傳統工藝做出來的工夫茶,才能泡出純正持久的韻味。」

坦洋工夫的再度崛起,是近年來政府大力倡導引領的結果。

「到了二○○八年,紅茶銷路好起來,我才開始跟著父親學習手工製茶,怕祖宗留下來的手藝會失傳。」施立強說,「過去家裡一年只做茶一百多斤,現在做一千多斤。」作為第一個紅茶中國馳名商標,坦洋工夫盛世復興,內外銷並舉,生產經營基地也從坦洋村擴大到整個福安市。

市茶葉協會祕書長王水金說,近年來,政府每年投入千萬元以上,引導扶持茶產業發展,目前福安做茶人口約四十二萬人,擁有茶園三十萬畝,約三分之一為高香型;去年全市茶葉商品總值人民幣三十四點八億元,其中紅茶產量八千噸,產值逾人民幣十億元。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