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電】正是採製新茶時節,閩東福安市社口鎮坦洋村,高崗鎖霧,深谷凝雲,屋舍古樸儼然,茗香清新四溢,印證著知名的中國紅茶—坦洋工夫的不凡「功夫」。
在坦洋村的老宅裡,施光淩的第五代傳人施繼康戴著紅帽,一遍又一遍搖著竹篩篩選已經烘焙好的茶葉。「好的茶葉一個半天才能篩出幾斤來。」七十八歲的施繼康說,「做坦洋工夫,就要捨得下工夫。」他一九五九年農校畢業後一直從事手工製茶,如今正帶著四十二歲的兒子施立強學習傳統製茶技藝。
一九一五年,坦洋工夫曾參加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獲得金獎,當年外銷逾七萬擔。鼎盛時期的坦洋村,茶行有三十六家,三千多位工人;至今村裡的民俗博物館還展示著當年茶行發行的作為小額紙幣流通的「茶銀票」。
施繼康說,「坦洋工夫」的製作工藝比較講究,有曬青、搓揉、發酵、烘焙、篩分、揀別、復火、勻堆等八道工序,工夫精細。「現在整個村的人都會這套製茶工藝,可最終做出來口感的好壞主要還是看做茶的人是否用心。」施繼康說,「只有用傳統工藝做出來的工夫茶,才能泡出純正持久的韻味。」
坦洋工夫的再度崛起,是近年來政府大力倡導引領的結果。
「到了二○○八年,紅茶銷路好起來,我才開始跟著父親學習手工製茶,怕祖宗留下來的手藝會失傳。」施立強說,「過去家裡一年只做茶一百多斤,現在做一千多斤。」作為第一個紅茶中國馳名商標,坦洋工夫盛世復興,內外銷並舉,生產經營基地也從坦洋村擴大到整個福安市。
市茶葉協會祕書長王水金說,近年來,政府每年投入千萬元以上,引導扶持茶產業發展,目前福安做茶人口約四十二萬人,擁有茶園三十萬畝,約三分之一為高香型;去年全市茶葉商品總值人民幣三十四點八億元,其中紅茶產量八千噸,產值逾人民幣十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