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有句話說:「錢不是萬能,但沒錢萬萬不能。」錢是人們生活所必需,大多數人都是「見錢眼開」。根據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市場行銷學家沃斯的研究顯示,一個人只要看到鈔票,行為就可能改變。
沃斯連續進行九項實驗,把參與者分成幾組,請他們拼圖或做其他事情。其中一些人會接觸到金錢或金錢概念,其他人則沒有,比較結果發現,這兩組人的做法顯著不同。
對明尼蘇達大學五十二名學生進行的實驗發現,看到錢的象徵或心裡懷著金錢概念的人,碰到難題平均要過五分鐘以上才會求助,而其他學生經過三分多鐘就開口求助。
對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四十四名學生進行的另一項實驗,先發給每個學生八個二十五美分硬幣,然後請他們造句,有些人的句子涉及金錢,其他人則沒有。
學生離去時,研究人員提到門口有個為清寒學生設立的捐獻箱,他們可以自由捐獻。結果接觸中性句子的學生,每個人平均捐出一點三四美元,造句中提到金錢的學生,平均只捐七十七美分。
沃斯說:「只要看到錢,就可能讓人改變。這種作用可能是負面的,也可能是正面的。看到錢或接觸到錢的觀念,會提升自主感受,並可能影響人的社交活動。」
例如,阮囊差澀的學生搬家,會找一大票朋友幫忙,大家興高采烈一起動手。但是,一旦擁有穩定工作,他們會找搬家公司。後者或許更有效率,卻失去與朋友共處和一起做事的親密感覺。
沃斯說,人類演進初期,每個人可能都需要別人協助達到某些目標,像是蓋房子或漁獵食物。後來出現以物易物,接著又發展出可交換物品的金錢,讓人可以不須別人幫忙,就能獨自追求自己的目標,因此有錢的人逐漸不再那麼需要別人。
英國Exeter大學兩位教授評論說,實驗顯示,即使隨便接觸到金錢,都會改變人的目標和行為。他們說:「接觸到金錢概念的人會顯得比較自主,可是也更自我中心。」沃斯的研究報告發表在最新一期「科學」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