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太空中心於二○○六年發射「福爾摩沙衛星三號」,至今已蒐集超過七百萬筆氣象資料。國家實驗研究院太空中心首席科學家劉正彥昨天表示,我國科學團隊日前還利用福衛三號觀測到的資料,建構出全球第一個電離層天氣監測與預報模式,亦即建構第一個太空天氣監測與預報同化模式,能大幅提升天氣預報準確度。
由六顆微衛星組成的福爾摩沙衛星三號(福衛三號)星系,二○○六年四月十五日從美國加州范登堡基地發射升空,主要任務為觀測全球氣象變化,運用先進的全球定位系統「電波掩星技術(Radio Occultation)」,建立全球大氣即時觀測網。
劉正彥以「洋蔥剝皮」為例指出,「電波掩星技術」是利用電波通過分布不均勻的電離層與大氣層時會產生折射的特性,藉以演算出相對應的大氣溫度、氣壓、水汽、電離層電子密度等垂直分布資料。
他說,福衛三號觀測範圍均勻覆蓋全球,可補充傳統地面站無法觀察的海洋、高山、沙漠、冰原等地區數據,大幅提高氣象預報資料點數,運用於氣象預報模式、氣候變遷、全球暖化等研究,提高了區域性與中、高尺度氣象預報的準確性。
劉正彥指出,福衛三號已運轉七年,遠超過其二年的任務壽命,雖僅剩五顆,但每天仍可提供約一千五百筆掩星資料。
他估計,福衛三號至少有一顆衛星,可和預計二○一六年升空的福衛七號銜接。
他說,因福衛三號觀測資料對減少預報誤報的貢獻度增加,以及可有效提高颱風路徑與強度分析,目前除了台灣氣象局,加拿大、美國、英國、日本、澳洲、南韓、歐盟等重要氣象預報單位,均已將福衛三號資料納入其氣象預報作業系統;全球約有二千多位學者正用台灣提供的資訊在做研究。
中央氣象局氣象資訊中心副主任馮欽賜表示,要讓預報更準確有兩個方法,一個是提高電腦運算速度,另一個是取得更多元的觀測資料,福衛三號提供的數據在氣象局預測氣象時有許多幫助。
馮欽賜舉例,如二○一○年的梅姬颱風,福衛三號的資料與預報模式,在颱風路徑與颱風強度預測上,提升百分之十的精準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