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關一曲水東流,
燈火旌揚一釣舟。
我自只如常日醉,
滿川風月替人愁。
黃庭堅,字魯直,號山谷居士,和張耒、晁補之、秦觀號為「蘇門四學士」。
他是宋代江西詩社宗派的始祖,主張作詩要能將古人陳言「奪胎換骨」、「點鐵成金」,這一直都是後代詩學史上爭議的話題,有人奉為圭臬,有人卻認為以此作詩,太缺乏創意。
有時候我們也不必一定太在意詩人對詩的看法,就只讀他的詩,就像這一首〈夜發分寧〉:分寧(今江西修水)是詩人的家鄉,「夜發」是說他在夜裡從家鄉出發。此詩寫於仁宗元豐六年(一○八三),詩人從江西調職山東,途經家鄉,繼續北上,有感而發之作。
黃庭堅走的是水路。詩中東流之水即修水,「陽關一曲」明指離別,帶出故人杜澗叟,詩的第二句有「釣舟」,或與此人有關,一方面指「我」在舟中,另一方面有「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柳宗元〈江雪〉)遺世獨立之意,杜澗叟之隱和自己漂泊之仕形成對比,則離去時於舟中所見之「燈火旌揚」,就不只是家之懸念(所謂「家家燈火」),且有前路茫茫之意了。
三句說現時酒醉情況,帶出平日亦常醉的生活形態,暗指他生命多艱,借酒澆愁早已是家常便飯,此際,連滿川風月也都替人發愁起來了。離情別緒這般寫法,非尋常手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