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百年筆陣 豎著科學與民主的「五四」火炬探索 --《方勵之自傳》遺稿問世

高希均(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2013.05.14
1302觀看次
字級

方勵之可以說是「五四」理想的一個完美的結晶,因為他不但是一位第一流的科學家,而且也是推動了歷史進程的一位民主領袖。

這部《方勵之自傳》的第一卷是他在北京美國大使館避難期間所寫的遺稿,今天才第一次面世,其歷史價值之高是無與倫比的。

任何人想對中國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有所認識,都必須從閱讀本書開始。

─余英時(中研院院士)


《方勵之自傳》已在四月底由天下文化出版。如他夫人李淑嫻教授所指出:「這是一份遺稿,一篇與中國近代史血脈相連、卻被塵封的文字,由方勵之親筆寫成,忠實地記錄下他和我親歷的一段歷史,大部分寫成於二十多年前,未曾出版。」

(一)二十五年的交往

我們三位(王力行與張作錦)於一九八六年創辦《遠見》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要使台灣讀者透過《遠見》的報導、分析,能客觀地了解轉變中的中國大陸。就在那個改革開放萌芽、中國的科學與民主正需要大量養分的時候,出現了一位星光燦爛的年輕科學家,以及業餘性倡導民主改革的方勵之。

方教授有天才般的經歷:十六歲進北大物理系。到一九八四年底,方勵之已發表了一百三十多篇論文,受到國際學術界注目,又擔任過中國科技大學(合肥)副校長。自一九八○年代初起,陸續在浙大、北大、科大等地做「業餘」演講,提出政治改革、教育改革、馬克斯思想過時等的言論,校園為之轟動,當局為之苦惱。

一九八七年九月,《我們正在寫歷史—方勵之自選集》由天下文化出版,立刻受到海內外讀者的重視。

次年六月終於在北京他的家中相晤。握手剎那,像是認識了多年的朋友。他犀利嚴謹的文章我熟悉;他鏗鏘有力的聲音(透過錄音帶)我熟悉;他戴了黑框眼鏡的開朗面貌我熟悉;只是還沒見過面。他第一句話是:「聽說你來北大演講?」我說:「除了演講,就是要來看你。」

一年後發生了天安門事件,方氏夫婦避難於北京美國大使館達十三個月。

第二次見面時,是一九九○年的夏天,他們離開了北京美使館來到了英國劍橋。八月下旬的劍橋,遊客如過江之鯽。我到凱因斯思潮的發源地,卻是探訪天體物理學家方勵之。我們暢談中國前途、大使館一年的經歷、台灣的角色,與他們今後的計畫。

突然,話鋒一轉,他們兩位不約而同地說:「我們的夢想是有一天能辦一所獨立、自由的大學。」方勵之激昂地說:「為中國培養人才,就是在為中國增加希望。」方勵之婉拒出任民運領袖的巨大壓力,完全合乎他的思維。用李淑嫻的話:「方勵之是終生以科學為立命之本。」

(二)李淑嫻最真摯的貢獻

這本自傳是方教授避難在北京美國大使館十三個月中(一九八九年六月六日~一九九○年六月二十五日)所寫成的紀錄。一九九○年離開後選擇了在美國任教。定居於亞利桑納大學有二十年時間,得以在國際物理學界更上層樓。

李淑嫻教授自身就是一位優秀的北大物理系教授,為了夫婿的事業與安危,及二個男孩的教養,她付出了一生的青春。在危機及轉機中,她清晰的思維與果斷的決定,一再表現出在二十世紀多難的中國,一位「女性勇者的畫像」。

當方氏夫婦於二十二年前的六月飛向大西洋時,迎接他們的是無窮的蒼穹,但再也沒有機會能踩到祖國的土地,這應當是方勵之終生之痛。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