趴伏在台灣青莢葉的淡褐象鼻蟲,彷彿在思考人生大事。
圖/李圓恩
墜地裝死的淡褐象鼻蟲,可維持至少半小時一動也不動。
圖/李圓恩
我第一次認識這種蟲,是在梅峰蘭蕨園內的八角金盤樹上。盤據在八角金盤葉子上的淡褐象鼻蟲,把野地裡的靈動都收納在自己身上了,牠或啃囓著八角金盤有著不同層次綠色的葉片,把葉子上頭咬出一個個不規則的窟窿;或者靜立在大大的葉面上,彷彿正在思考一個千古難解的疑問。若透過淡褐象鼻蟲所創造的窟窿看世界,世界又會是什麼模樣呢?
淡褐象鼻蟲身同其名,外表包覆一層很淺的淡褐色,而吻部很長和象鼻相似,而被稱為象鼻蟲,其實牠的親戚也很常見,就是在放太久的米缸中會出現的米蟲,也是一種象鼻蟲呢!
細看牠的身軀,外殼上有著如同月球表面般的凹陷起伏,不過這樣的低調色系,在大自然中的保護效果頗高,就算明知道這株八角金盤上頭應該會有淡褐象鼻蟲的駐足,還是沒辦法在幾秒鐘內就掌握牠確切的行蹤,而是必須張大眼睛努力搜尋,才能好不容易端詳出牠的藏身之處。
若是靠得太近,淡褐象鼻蟲就會六腳一縮,掉入八角金盤葉片下方的雜草叢或土礫堆中,不知所蹤,牠會不會痛呢?還是不管多高,牠都先顧逃命地任自己墜落?抑或在自然環境中,牠所依賴的植物高度,都是牠墜落的可容忍範圍?
練就一身定功
要是繼續鍥而不捨,尋到正掉落到地面,呈現「假死」狀態的淡褐象鼻蟲,將可認識牠全然不同的另一面:牠會靜靜的呈仰天或趴伏狀態。曾經試過在牠身旁待了半小時,而牠也能一直維持不動,似乎可以堅持到地老天荒,但只要人一離開,牠就迅速逃離現場。不知牠究竟是如何察覺外來干擾的存在,這應該是牠們延續生命所必備的避敵機制吧!
淡褐象鼻蟲能忍受人與牠相隔的距離、覺得安全自在的範圍究竟是多遠呢?若有興趣,大概得經過不斷的試驗,來確立人蟲之間的安全距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