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斗六鄉下姨婆家附近的大嫂,國中畢業後就到紡織廠工作,二十五歲那年經姨婆媒妁嫁到我家。大哥高職就讀「建教合作」的木工科,退伍後也一直從事裝潢業,因為個性耿直,不菸不酒不賭,工作尚稱穩定,頗獲大嫂娘家的中意。
婚後不久,兄嫂兩人原計畫靠微薄的積蓄到台中開裝潢行,奈何計畫趕不上變化,正值中壯年的爸爸竟在此時發生意外亡故,家中頓時陷入一片愁雲慘霧。在辦完爸爸的後事之後,大嫂毫不猶豫決定留在南投老家,陪伴和照顧媽媽的生活起居。
從熱鬧的工廠走入幾戶人家的小村莊,大哥又忙於工作早出晚歸,大嫂當時如何轉換心境,度過突如其來的境遇,實難以體會。只記得原來不太會烹煮的她,買了幾本食譜,依樣畫葫蘆自行摸索學做菜。因為專注和用心,反覆試驗改進,她很快就「出師」掌廚,完全收服全家人的胃口。
大嫂不但家事一把罩,裡外保持潔淨,還有餘力到田裡幫忙。殊不知,必須忍受風吹日曬雨淋的農務,連村莊長大的男孩子都避之唯恐不及,大嫂竟甘之如飴,不管是樂天或認命,看了都教人心疼。
等我退伍自願留在老家,兄嫂才無後顧之憂前往台中租屋開店。由於兩人勤儉踏實,小生意蒸蒸日上,客戶遍及數縣市,幾年後終於買了一棟四層樓透天厝。背負房貸和孩子的教育經費,他們更加地賣力,事業也更形穩固。
九二一地震前後,媽媽罹重病接受治療,不得已搬到台中與兄嫂同住。媽媽的餘年,幾乎全由大嫂一手照料,卻從未聽她喊過苦、抱過怨,著實讓我們感激在心。
十幾年來,每到年節或家庭聚會,也都由大嫂張羅。她不但「照起工」敬神祭祖,已成家的四兄弟加總十七口,也全靠她溫飽。每年除夕圍爐時,大嫂仍不時進出廚房「加菜」,而我們也只能說盡好話,獻上薄薄紅包,表示內心千萬個謝意。
大嫂年紀不大,但深知人情世故等道理;大嫂學歷不高,但懂得進對應退的分寸;大嫂話語不多,但句句中肯不浮華。在沒有母親的歲月,還好有個「長嫂如母」,我們
敬愛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