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宣示要成為有愛心的孩子,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圖/法新社
前陣子有一則關於教育的新聞,內容大概是這樣:一個家有小二女生的母親,在知名的媽媽討論區po文表示,她女兒班上有個過動傾向的男孩,這個男孩不僅經常髒兮兮的,而且還會亂翻垃圾桶。後來班導師應這位母親的要求,找來男孩的祖母低聲下氣地向班上同學、家長道歉,甚至辦理轉班……
我問了一位教國小的朋友,她表示:「一位老師如果待教育圈夠久,多多少少都會遇到班上有過動症候群的孩子,通常這些學生並不會真的影響學習,po文的媽媽顯然太小題大作了。」而這位班導師更不應該,她應該力挺那位有過動傾向的男孩,並適時教育小朋友要對同學一視同仁。我這位朋友的班上,恰巧有個自閉症孩童,她都鼓勵同學要盡量幫助那位同學。
這個社會有太多需要被關注的孩子,以上述例子而言,這位有過動傾向的小朋友,成長於隔代教養的家庭,這位po文到媽媽討論區的母親無法體諒男孩的成長背景較為坎坷,卻要求班導師逼男孩的祖母來道歉,甚至讓男孩轉班,這位母親的錯誤價值觀,會間接影響她女兒日後看待世界的方式。
依稀記得,我就讀國小時。班導師經常鼓勵我們發揮愛心,將平常的零用錢存起來,遇到「愛盲基金會」或其他慈善團體來募款時,就可以伸出援手來。
而我十八歲那年參加「仁愛活動社」,每逢周六或周日下午,社團同學們會一起到聽障等特殊學校服務。我記得很清楚,當時社團老師曾告訴我們:「你們是幸運的,目前健健康康可以服務這群需要幫助的朋友。但記住,人生沒有永遠一帆風順的,也許有一天你們也需要別人伸出援手。所以我們要經常幫助別人,因為天有不測風雲,也許哪一天我們也需要別人幫忙。」
老師的話言猶在耳,回頭再看看自己的兒子,著實感受到人間溫暖。兒子一出生就被送到新生兒加護病房,住院十天後被確診為「法洛式四合症」,簡單地講就是非常嚴重的心臟病。從他出生到現在快滿五歲了,這一路走來,我們接受過太多朋友的幫助。我兒子兩歲時一度病重,我同樣也po文在媽媽討論區。沒幾天,加油和打氣的卡片如雪片般紛飛而至,陪伴我兒度過與死神對戰的日子。
兒子病情穩定後,我發願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重症兒童,因而結識許多特殊兒的父母。和我兒子擁有相同病症的,全台灣有三十二個家庭。我們組成社團,在心靈上彼此支持,在現實生活中,有哪位需要幫忙的,大家都會視情況加以幫忙。我認為,每位父母都應該從小培養孩子擁有慈愛之心,這些孩子長大後,才能讓社會更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