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價航空也有高檔的商務艙供長程旅客選擇。
文/Andy
春節以來,有關廉價航空「出包」的新聞再三發生,但對大多數喜歡出國旅遊的國人而言,究竟什麼是「廉價航空」?什麼情況下使用最划算?國人仍不甚了解,以下且就本人多年來從事相關行業及酷愛旅行的經驗,為讀者分析一二。
廉航紛紛來台搶市
多年來,航空公司、旅遊業者競相促銷,教會不少消費者對於出國盤纏更加精打細算!這其中,占旅費支出最大宗、最難省的機票價格,也隨各國廉價航空公司陸續來台搶市,產生許多新的變數!
說起來,廉價航空並不是什麼新鮮事,歐陸、美洲因為國國相連,除了火車,最速而廉的代步工具便是廉價航空;此外,孤懸於南太平洋的澳洲,因為洲際往來需求殷切,也成為廉價航空發展興盛的地區。航空業也有一說,認為廉價航空在全球發展已成趨勢,受歡迎的效應早已銳不可擋。
兩岸航運最具潛力
據資料顯示,二○○四年澳洲捷星航空,在新加坡成立捷星亞洲航空對飛台灣及新加坡,是第一家來台開疆闢土的國外廉價航空。截至去年底止,台灣已有十一家廉價航空,包括:澳洲捷星航空、韓國釜山航空及真航空、T'way air(德威航空)、Eastar Jet(易斯達航空)、新加坡虎航、馬來西亞亞洲航空及子公司亞航X、菲律賓宿霧航空、新加坡酷航、日本樂桃航空。
民航局認為,台灣廉價航空的市場占有率目前僅有3%,仍處於萌芽階段,未來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政府及消費者也樂見其成。特別是兩岸直飛航班,目前幾乎班班客滿,遇到假日更是一位難求,未來若有台資超過五成一的國人自營廉價航空成立,光是搶進兩岸航空市場,大餅就吃不完啦。
看好市場眾家競逐
雖然廉價航空快速增加,傳統航空公司如華航、長榮等,認為彼此客源不同,好比飯店有各種等級,低價雖有吸引力,但多數旅客仍希望能享有舒適的旅遊,所以廉價航空絕不可能取代傳統航空公司。
話雖如此,但事實上,眼見廉航市場可為,華航已計畫將旗下的華信航空轉型為廉價航空,復興航空也在考慮跟進,此外,另有國內財團計畫與國外航空公司合資成立廉航公司,顯見未來廉航與傳統航空公司將各擁一片天。
享便宜卻犧牲權益
台灣免簽證國目前已多達一百四十餘國,背包客、自助旅行、打工度假、國外景點及度假村的網路競銷團購(不含機票)……日漸普及,許多精打細算的商務客也樂於搭乘,各家廉航平均載客率都有七、八成,遇到連續假日更是班班客滿,顯見國人使用的習慣正快速改變中。
尤其遇到廉價航空促銷搶購活動時,往返台北、大阪四千元台幣有找,台北飛新加坡一八○○有找……,誘人的票價很難讓人不心動。但消費者衝動購票後,往往才發現:廉價票雖然便宜,但用起來限制多多,完全沒有彈性變通的空間。
消費意識有待加強
所以從今年春節以來,廉價航空陸續發生一些消費糾紛,包括使用限制多、行李托運要收費、額外收費不合理……,尤其是部分航空規定不能更改行程、不能退票或退票手續費驚人,飛機萬一故障停飛或誤點時,消費者完全投訴無門,更別說可以獲得什麼理賠或道歉了。
再加上目前各家廉價航空的「遊戲規則」各不相同,使用機票及雙方權益也解釋得不夠清楚,乘客搞不清楚究竟雙方各自擁有多少權益才合理,因而衍生的紛爭,似乎各說各有理,門裡門外一片霧煞煞,所以消費者在盲目搶購前,最好多熟悉各家廉航的規定,才不會「賠了夫人又折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