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看電影試圖去尋找其中的意義,更多的人看電影,只是完成一項娛樂的社交活動,不論如何的說法,電影的故事對大多數的觀眾來說,都會產生某種程度的影響,的確,電影就像是一個窗戶,打開後,讓所有的人觀看窗戶中人們的種種活動,透過這扇窗戶,讓觀眾得到意義的自我滿足。
電影故事談人們如何生活及面對問題,這是生命研究的嚴肅問題,電影《跟著春天去旅行》是一部不太讓人願意看的電影,述說一個退休跛腳的老漁夫,跟孫女相依為命,當孫女失去工作之後,這位老爺爺為了不拖累孫女,便決定去找以前在各處的親人,希望被收留,於是這故事便在兩人各處找親人的路上,看見種種人情冷暖。老爺爺跛腳,一副自信滿滿固執地讓人生氣,孫女肥胖腳外八字行走,一副粗俗愚蠢的裝扮,但是看完這電影後,不禁對兩位演員在詮釋生命的努力上,所付出醜陋一面,而產生一分尊敬與感謝,
世間人重外表而輕內在,孰不知,最卑微的螞蟻,也能讓人產生一種平等與關懷的感情,故事中的老年人問題不是新話題,隔代單親家庭扶養也不是新議題,但是多少人會看到在自己一生中,背負多少固執與愚昧而不知反省。孫女對於旅途缺錢是一籌莫展,愈想協助爺爺卻愈掉入爺爺固執的漩渦,生命是一場試煉,種種的遭遇都是自身行為的反射力,人們尋求解脫卻不可能,真正迷者是不知所處之道,這何嘗不是一般人的生活之道,不能尋求內心的平靜與宇宙的相融,一切都是試煉中的枉然。
這部電影有著日本電影的人情世故,與鏡頭美學上的舒暢距離,觀眾看世人的因果報應,有無力感,也有無奈,這種結局的必然性是傷感與懊惱,雖然一切有相皆是虛妄,但是虛妄中卻能悟出本質,多少人能體悟本質的空性。
當戲院電影結束燈亮之時,有多少人能驚醒世間一切,原是一場春秋大夢,電影種種的吸引故事,終究有結束燈亮時候,當老爺爺在睡夢中過世,他的沉睡可能是另一場人生大夢的開始,但是觀眾呢?有沒有從逝者的夢中警醒。
(台灣電影教育學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