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借書】 不持一鴟酒 肯借五車書?

文/龔敏迪 |2013.04.24
1527觀看次
字級

蘇軾有詩句:「不持一鴟酒,肯借五車書?」黃庭堅也說:「願公借我藏書目,時送一鴟開鎖魚。」他們都認為:跟人借這麼多書,是要送上一點酒以表謝意的。

《史記‧伍子胥列傳》說吳王:「乃取子胥屍盛以鴟夷革,浮之江中。」東漢應劭對於「鴟夷」解釋是:「取馬革為鴟夷。鴟夷,榼形。」鴟夷大到可以裝上伍子胥的屍體,那麼一鴟夷的酒,可就不是一般讀書人送得起的東西了。而東漢時就需要作解釋了,可見那時鴟夷已經沒什麼人用了。

宋人的《呂氏雜記》說:「予幼時有教學老人謂予曰:『人借書而與,借人書而歸之,二者皆痴也。』聞之便不喜其語。」古書用竹簡,裝在袋子裡,就像東郭先生與狼的故事那樣。「借書一鴟,還書一鴟」是說要完璧歸趙,不可取其精華。後人不解,或者故意,把「鴟」變成了「痴」,以致弄到「借一痴,與二痴,索三痴,還四痴。」晉朝的杜預給自己兒子的遺書中還說:「書勿借人。古諺云:借書一嗤,還書一嗤。」

也有人覺得不能這樣解釋,於是宋人的《高齋漫錄》說鴟應該是與鴟、痴同音的「瓻」,是酒器。宋朝人注《廣韻》「瓻」字說:「借書盛酒器也。」借書而有專用酒器?元人吾丘衍《閒居錄》又解釋說:瓻是一種專門的瓦器,是用來盛書的。於是,把事情弄得愈來愈不可思議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