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吳德亮
已有千年歷史的陽羨茶,加上獨領風騷數百年的宜興紫砂與朱泥壺,遇上近年紅遍兩岸的台灣茶與岩礦壺,會迸出怎樣的火花?今年四月二十七日至五月一日,由江蘇省宜興市政府主辦,在宜興大覺寺與陽羨茶博物館舉行的「中國宜興素食文化暨綠色生活名品博覽會」,將首度舉辦兩岸名茶與名壺PK,受到兩岸茶友們高度期待。
宜興 古之陽羨
相信愛茶人大多用過宜興壺品茗,不過更早就名列唐朝貢茶之首的陽羨茶,卻跟宋代貢茶首選的北苑茶(今福建省建甌)一樣,似乎逐漸被世人淡忘了。其實古稱陽羨的宜興,遠自唐代就以陽羨茶入貢著名,每年貢茶萬兩,由於鮮芽色紫形似筍,而又稱「晉陵紫筍」或「陽羨紫筍」。以七碗茶詩傳頌千古的唐代詩人盧仝,曾寫下「天子未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的詩句;茶聖陸羽更品為「芬芳冠世產,可供上方」,其珍貴可以想見。
陽羨茶從最早的圓形片狀餅茶,到明太祖朱元璋廢團茶改散茶後,歷經唐朝烹茶法、宋代點茶法乃至明代以降的瀹茶法等數度更迭,始終受到騷人墨客的喜愛,例如北宋大才子蘇軾就曾留下「雪芽我為求陽羨,乳水君應餉惠泉」的詩句;今天,則以綠茶類的「陽羨雪芽」、青茶類的「陽羨青茶」,以及又稱「蘇紅」的紅茶類「陽羨金毫」著名。
宜興綠茶以湯清、芳香、味醇等特色而聞名;青茶則具有花香、果香等豐富的蓋香層次表現;而條索緊結秀麗的紅茶則兼具湯色紅豔透明,沖泡後芳香濃郁,飲之則回味醇厚等特點。今日宜興且完整保留明代以來的茶局巷、茶亭等茶文化遺蹟,見證陽羨茶曾有的輝煌歷史。
近代宜興茶業起起落落,近數十年紫砂壺的發展達到鼎盛,多少也遮掩了陽羨茶本有的光芒。而台灣更曾是全球宜興壺最發燒的地方,從當代紫砂泰斗顧景洲,生前訪台時所說的一句話「紫砂藝術能有今天的光彩與成就,最要感謝的是台灣玩壺的藏家」即可略窺一二。當時標榜頂級工藝師的作品被不斷轉手炒作、叫價節節高漲。
宜興 壺的沒落
但曾幾何時,舊的收藏者對數十年遲未推陳出新的宜興壺,漸感厭倦;新的收藏者則對同一等級的工藝師壺作,價位上有數萬元落差,以及作品真偽難辨、山寨壺充斥等現象感到惶惶不安。盛極一時的宜興壺,因而在一九九六年前後一度崩盤,部分則「轉進」馬來西亞市場,而注漿量產或化學原料染劑等充斥的現代壺,更讓喜愛小壺泡的消費者不知所措。
不過,大師級尤其是清末民初以前的名家壺作品,受喜愛的程度從未退燒,在中國經濟快速崛起後,台灣收藏家手中的名壺,透過台商或藝品拍賣大肆回流,價格也始終居高不下。
事實上,宜興紫砂壺獨具的風貌與淳厚深邃的內涵,在中國乃至世界陶瓷史上都稱得上奇葩,可惜今天多數人所關心的,大多在如何從胎土、作工、形制、款章等判定入手壺器的真偽,以及價格的飆漲獲益多寡,反而戕害了宜興壺藝的正面發展。
台灣 壺隨茶貴
反觀台灣,儘管起步較晚,卻因為許多藝術家的投入,茶藝與陶藝兩種文化相互激盪交融,而能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無論在材質突破、造型創意、實用功能、釉色表現與產業行銷等,都有令人刮目相看的表現。近年更有陶藝家在研究宜興的土胎、配方後,轉而投入台灣陶土的研究,在台灣多元地質、土胎、岩礦的特性組合上展現不同的風貌,更貼切地泡出各種不同茶湯、醞釀出不同風味的質感。
台灣岩礦豐富且具多樣性,早有「地質家樂園」的封號;使用台灣岩礦燒製的陶壺筆觸粗獷,適合軟水沖泡、改變茶湯口味,堪稱台灣本土壺的代表。除了拉胚成形與宜興壺的擋胚拍身筒方式不同外,台灣岩礦壺且因多次高溫氧化還原,大量的碳素與壺土胚內的矽、鉀、鈉、鐵產生共熔現象,使得土胎質地更加堅硬,壺胎呈現光芒的質感,兩者可說各有特色。
陽羨茶與紫砂壺成就宜興豐富的茶文化,台灣多元繽紛的文化創意更帶動了烏龍茶、高山茶、紅茶與岩礦壺的發展。四月底的宜興盛會,將有陽羨青茶對凍頂烏龍、陽羡綠茶對台灣高山茶、陽羡紅茶對南投大葉種紅玉與小葉紅茶,以及紫砂壼對台灣岩礦壼的友誼賽。五月十日至十三日還將移師到台北世貿一館舉行,為兩岸茶文化的交流攜手開創新的里程碑,請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