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郭書宏專題報導】梁寒衣曾參與高棉、越南的難民救援工作,在第一部旅行文學《聽啊,緬甸的豎琴!》中,仍維持高度的宗教文學書寫基調,記錄她三十年來在各地旅行與思考,期間她走過滿是乞者、貧女和街童的第三世界,她從文學至宗教雲遊的行腳當中,記錄了娑婆世界的苦難與悲慘的烽火,並試圖傳達自覺與行佛的真諦。
梁寒衣曾經撰文自稱「半僧」,未披袈裟的她,文中描述以學佛行者的慈憫悲心,她為一個乞女行乞三次,因為她洞見了:「多半人類也僅是終其一生的乞者,人們從未真正停止過各類形式的『行乞』」。」直指有人索求物質、聲名、欲望、權勢、財富,有的人更是索求精神、靈魂層次,僅是行乞的向度不同。
書中亦提及一群八、九歲的男孩,大睜著眼,執著刀鎚,費力地鑿雕著一尊尊優雅、寂美的佛軀,但是這批失學的童工,整月勞苦的所得僅有二、三百塊緬幣(折合台幣二、三十元),梁寒衣有感而發:「緬甸的佛像令一己感到悲哀……唯有佛龕上的諸佛沉默見證到,宿昔隱藏於體內的尖銳刀痕,與悲哀。」
行跡各地,思索的悲觀與慈觀也隨之延伸,這正是梁寒衣宗教書寫最動人的地方。猶如林谷芳所言:「這本書徹頭徹尾是一種行者的逼視,其中何止是對現象、本質的逼視,也是對當下自我的逼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