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三年普立茲新聞獎出爐,《紐約時報》贏得四項,為本屆最大贏家。新聞攝影獎部分,法新社與美聯社以敘利亞內戰的照片獲獎,在當前網路資訊迅速且廣泛傳播的情況下,國際傳統紙媒還兢兢業業的在新聞專業上獻身,相較於當前台灣媒體的譁眾取寵,甚至扭曲新聞事實以吸引目光。普立茲的精神值得國內媒體反省與警惕。
《紐約時報》得到的四項獎包括國際報導、調查報導、解釋性報導及特寫寫作,這四項的報導顯示了傳統紙媒對於新聞專業的堅持,其中國際報導需要投資大量的採訪人員到第一線常駐,對於成本原來就高的紙媒來說,是一項沉重的負擔,但是為了給讀者第一手的訊息,樂於不計成本的付出,相對於國內媒體減縮開支的作法,有天壤之別。
就調查報導、解釋性報導和特寫寫作而言,這些都是對於新聞內容的深入解讀,是網路資訊能力所不及者,也只有資深記者才能勝任。比較來看,國內的媒體對於這一類的深入性調查採訪幾乎少見。解釋性報導和特寫寫作也泰半無法深入,一方面是傳統紙媒的資深記者在上一波媒體經營權轉手之際多遣散或退休,報社內部的資深記者所剩無幾,其次是因為報社也不容許一名記者一、二個月才交一篇稿出來,而調查採訪是需要花時間的。
這次紐約時報調查採訪獲獎的作品,是報導大陸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家族在二十年間積累了巨額財富,及其他高層領導人的親屬利用特殊關係發財的現象。儘管大陸官方痛斥此一報導為「別有用心」,但這項報導卻獲得普立茲獎肯定。大陸的貪腐嚴重是眾所周知的事實,習李體制上台後面對的首要任務就是打貪反腐。正間接證實了《紐約時報》的報導。紐時的另一項得獎作品是報導沃爾馬超市如何賄賂墨西哥官員,得以在墨西哥開設分店的內幕。這兩篇就是媒體不畏權勢的典型。
攝影獎的作品都是在漫天戰火的敘利亞拍攝的,記者無懼於烽火煙硝,在生死線上按下快門,傳達戰地的最新影像給全世界,也傳達了記者對於戰爭冷酷無情的詮釋。影像無國界,影像是最直接、最震撼、最容易感動人心的媒介,也因為有了攝影記者才使得一些戰爭的歷史紀錄得以保存下來。最近在台北華山藝文中心展出的兩項攝影展就充分說明了這個事實。
其中一場展出是「瞬間的永恆:普立茲新聞攝影獎七十年大展」,有超過十五萬人前往參觀,許多民眾參觀後在臉書上留言,佳評不斷。一是「國家記憶:二戰中緬印戰場影像」,這是由美國國家檔案局提供的照片,也是難見的的史料。所幸,年輕人對這些珍貴的歷史文物都很感興趣,顯示了影像無國界的影響力。
反觀國內新聞,類似無涉公眾議題的家庭糾紛,連續數周在媒體上反覆報導。從意識形態鬥到媒體經營者的私德,完全背離了新聞原則。好在國內還有類似真善美新聞獎、卓越新聞獎、吳舜文新聞獎的設置,對於正統的新聞仍產生正面鼓勵的作用。從普立茲對照國內的新聞報導的確有值得檢討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