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屏東縣牡丹鄉高士國小一年級的原住民小孩,經過一年「漢文閱讀」課程,圖形分辨能力由一成八提升到四成五,閱讀理解能力由二成九提升到了五成六,每位學生平均一年閱讀一百八十八本書,是全國平均三十本的六倍。
為減少城鄉差距,國科會九十八年起推動原住民科學教育計畫,培育十四個研究團隊,設計一百二十六個教案,深入四十間偏鄉的原民部落學校推廣教案,昨舉行成果發表記者會。
高士國小位於中央山脈南端,學生共五十三位,都是排灣族。在高士國小半小時的早自習裡,學生不會昏昏欲睡、沒有姍姍來遲,反而個個乖乖坐在位子上讀書,老師坐在黑板前,手捧著一本書,時而閱讀、時而看孩子是否專心。
高士國小校長王英明解釋,「漢文閱讀」強調用「明日星球」線上書庫系統,讓孩子刷條碼借書、還書,紀錄自己讀過的書單,並在系統上寫學習心得,用圖像方式畫下對書的感受,用麥克風錄下自己朗誦過的文字,用數位化的方式分享,給老師、同學回饋。老師也陪在一旁讀書,能用身教塑造閱讀氣氛。
「我一個早上能看五本書」,高士國小二年級學生賴偉傑說,他喜歡跑步,不過看書也很開心。當他談到最喜歡的一本書《下一站,紅氣球》時,站在他身邊的同班同學王欣慧直說「那是我介紹的」,因為她在學習心得畫上了可愛的紅氣球,「大家就開始讀。」
老師黃靜惠表示,每天靜下半小時讀書,一年就能讀上百本書,孩子的識字率提高、校園也有了閱讀風氣;現在他們守著班上的電腦分享閱讀。
國科會還在高士國小推動的「排灣小廚房」,以排灣族的芋粉粽為教材,從原住民的角度幫助他們理解健康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