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阿富汗中部的巴米揚大佛遺址,有驚人發現,德國考古隊最近在東大佛殘骸中,發現梵文佛經碎片和其他古物,可望幫助考古學家揭開巴米揚大佛興建之謎。
日本共同社報導,日本佛教大學教授松田和信鑑定,經文和中國唐代高僧玄奘大師所翻譯的《緣起經》梵文原典相符,使用六至七世紀通行於現今印度北部、巴基斯坦及阿富汗的梵文「吉爾吉特/巴米揚第一類文字」,寫在多塊樺木樹皮上。
這部佛教經典,可能是在建造大佛時置入大佛內膛,佛像內放置的經文,在佛教稱為法身藏物,在日本稱為胎內經,在阿富汗屬首次發現。
這一發現,對了解大佛的建造經過和研究巴米揚的歷史,具有重大意義。經文和數顆泥珠一起包裹在布中,泥珠相信是佛舍利的象徵。考古隊伍同時發現一小塊金屬板,上面飾有類似花朵的圖案,另一個泥製印章上則有蛇紋和鳥狀的生物。考古學家相信,這些裝飾和符號可能代表一個特別組織,或許是巴米揚大佛工程的贊助團體。
發現佛經的德國考古隊屬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合作機構「國際古遺址理事會」,七月間在巴米揚東大佛殘骸中發現的經文碎片,現存放於阿富汗巴米揚。
巴米揚鎮古稱「梵衍那國」,玄奘大師足跡曾到此,並在《大唐西域記》中對巴米揚大佛有生動記載。巴米揚附近山崖遍布六千餘座大小石窟,山壁上鑿有著名的巴米揚東、西大佛。東大佛高三十七公尺、西大佛高五十五公尺,兩者相距四百公尺,兩尊佛像的兩側均有暗洞,可拾級而上直達佛頂。
這兩尊大佛曾為世界最大立佛,但奉行伊斯蘭教的阿富汗神學士政權認為是偶像崇拜,無視UNESCO和國際社會反對,在二○○一年以戰車和炸藥連轟二十五天摧毀。據法新社報導,動手毀佛的是神學士,但幕後主使者,則是蓋達恐怖組織首腦賓拉丹。
神學士政權垮台後,在UNESCO發起下展開了大佛重建工程,但專家表示,恐難恢復兩尊佛像的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