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潮有好幾次談到了《水滸傳》,《水滸傳》描寫北宋末年,以宋江為首的一百零八人,因為政府橫徵暴斂,官逼民反,在梁山泊結義、替天行道的故事。
這個故事在北宋時代開始流傳,到了元末明初,由施耐庵以歷史上的記載和民間傳說為基礎,寫成《水滸傳》。也有人說《水滸傳》是施耐庵和羅貫中合寫的;另有說施耐庵寫前七十回,羅貫中寫後三十回。羅貫中是施耐庵的弟子,也是《三國演義》的作者。
《水滸傳》是怎麼樣的一本書呢?張潮在《幽夢影》裡說《水滸傳》是一本「怒書」,是作者宣洩憤怒心情的一本書。有個說法是施耐庵和羅貫中雖是元末明初的人,他們對宋徽宗和宋欽宗被金人俘虜,宋高宗又向金人求和、南遷偏安的歷史,還是充滿了憤怒。
所以,他們藉著《水滸傳》裡,宋江被招安後,大破遼兵及平定「方臘之亂」的故事,出一口氣,發洩「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的悲憤心情。
不過,我倒認為如果把《水滸傳》看成一本發洩憤怒的書,也可以說是透過一連串的故事,發洩對貪官汙吏、大財主、地頭蛇欺負小老百姓行為的憤怒。
也有人說,《水滸傳》是一本發揚忠心和義氣的書。梁山泊一百零八條好漢,接受招安,為了報國,冒險犯難,那就是忠心;大家有福同享,有難同當,那就是義氣。
但是,也有人說,《水滸傳》是一本誨盜的書,就是鼓勵人家去作強盜,這群人以替天行道為名,破城劫獄、殺人放火、搶劫掠奪。用相似的觀點來看,這一群人以行俠仗義為名,殺人打架、大碗喝酒、大塊吃肉、大盤分金銀。
有句老話「少不讀《水滸》」,意思是說血氣方剛的年輕人,不要看《水滸傳》,因為怕他們會受到《水滸傳》裡那些似是而非的價值觀影響。
在《水滸傳》裡的人物,金聖嘆最看不起宋江,因為他自私、狡猾、心地不正,用算計籠絡別人,為自己奪權,是屬於下下流的人。
花和尚魯智深、行者武松、黑旋風李逵等都是上上等人,他們雖粗魯,但是粗中有細、心地純實。
金聖嘆認為,坐第二把交椅的「玉麒麟」盧俊義,只能算中上等人;而坐第三把交椅的「智多星」吳用,他有計謀但心地純正,列上上等人之林;坐第四把交椅的「入雲龍」公孫勝,也是中上等人而已……
除了《水滸傳》的主旨和內容外,在文字藝術上,書裡描寫一百零八個不同的人,不同的個性、愛好和脾氣;不同的心地、聲音和容貌,栩栩如生。
書裡講故事,運用不同的筆法引人入勝,有倒敘法,把後面重要的故事,先寫在前面;有夾敘法,兩個人兩回事一齊敘述;有草蛇灰線法,講故事先提供或明或暗的線索;有棉裡藏針法,泥中帶刺、先暗後明的寫法;有背面鋪粉的對比寫法。
另外,還有重複的故事,卻有不同的寫法,例如武松打虎、李逵殺虎,林沖起解、盧俊義起解等;有相似的故事,例如:潘金蓮、王婆、鄆哥、武松的故事,閻婆惜、唐牛兒、宋江的故事,卻也有相似與不相似的地方。
至於文字呢?《水滸傳》可說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用白話文寫的章回小說,字有字法,句有句法,章有章法,站在文學藝術的觀點或消遣娛樂的觀點,都是一本絕妙好書。
(選摘自《國文課沒教的事.時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