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軍關指部營區內有座清朝總兵夫人墓,每年只在清明節開放掃墓,但住附近的許、鄭、李三姓子孫,可隨時憑證探墓,後方白色大樓是官兵營房。圖/吳文良
【本報淡水訊】陸軍關渡指揮部扼守淡水河口高地,面對觀音山硬漢嶺,形勢險要且擔負護衛首都責任,因此警衛非常森嚴,不過,營區內卻有座近二百年的清朝總兵夫人墓,平日由官兵維護打掃,每年只在清明節開放民眾入內三小時掃墓。昨天淡水區許、李、鄭姓子孫近百人進營區掃墓。
指揮官羅德明表示,在指揮部大樓右前方的古墓,據已故古蹟專家林衡道等人研究,是清朝乾隆年間駐北台總兵許世英「恭人許詹娥」的墓,後來國防部徵收土地興建大樓時,因地主堅持而撤銷徵收,一九九五年陸軍工兵署將古墓保存並美化。
「來掃墓的三姓人家與許詹娥沒血緣關係,是受到先人囑託掃墓。」五十八歲的李鄭進福指出,當年清廷派總兵許世英(一七五四—一八○二年)到台灣淡水駐防,由於官制不允許帶家眷上任,許世英來台後,納詹娥(一七三八—一八一四)為妾,待他回大陸述職,許詹娥未能隨行,最後抑鬱自盡而死。
李鄭進福指出,許詹娥無後,臨死前求鄭姓友人過繼一子,延續香火並繼承封地,且日後祭掃她的墓地,沒料到友人也沒子嗣,領養三兄妹,就令小妹姓許,後來一場火災致兄弟慘死,而鄭家信守承諾,由小妹招贅李姓男子,因此前來祭祖的子孫才會有許、鄭、李三姓。
許阿欽表示,許、鄭、李三姓家族繼承許世英、許詹娥在關渡高地的十多甲土地,一九四九年國軍來台,當時團長馬安瀾率軍駐紮在此,之後營區擴大並修築軍事要塞,一九九一年要求徵收土地並遷走墳墓,雙方打了五年官司,終以古蹟名義保住。
後人與陸軍達成協議,把墓區限縮為四十四平方公尺,每年清明節後代可進來掃墓祭祀。許阿欽說,家族開枝散葉近三百多人,每年只能在清明節這天進關指部掃墓祭祀,但他們很感謝官兵將墓整理得很好。
政戰主任陳中吉表示,每逢農曆初一、十五,該營區官兵都會以鮮花祭拜並整理古墓,而住附近的許阿欽等人,可以憑證隨時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