爾雅出版社社長、作家隱地展讀《人間福報》。圖/記者邱麗玥
電子媒體當道,是人類進入二十一世紀的最大革命,但實體報紙和紙版書仍有其無可取代的價值,時下台灣社會,尚存在著將近七、八份具影響力的報紙,這些報紙各有其特色與閱讀群眾。
《人間福報》在所有報紙中,突顯與眾不同的特質,充滿人情味,具有趣味性,也注重世界各地的風土人情,讀來如溫暖的陽光,對社會有一定程度的教化和貢獻,此外,報紙呈現的內容,還蘊含著充滿善意的宗教情懷,是一份值得珍惜的好報紙。
目前多數報紙影劇消息常占二、三個版面,甚者多達八版,這本也無可厚非,因我也愛看電影,問題是報導內容太偏重影人的小道和八卦,明星的花絮當道,對讀者來說,正面意義不大;《人間福報》每周也設有電影介紹的版面,時有影評,涵蓋面與深度雖嫌不足,比較起來卻顯得清新。
提升藝評影響力
台灣社會整體藝文活動演出頻繁,相對的,報紙給予文化新聞的版面卻相當有限,一位音樂家要站上兩廳院的舞台;一位畫家或雕塑、攝影家的作品能有機會展出;一位文學作家的新書出版,都需經歷千辛萬苦的努力,除了演出、出版前需要報導消息,也應有專家執筆評析,這是目前台灣報紙至為缺乏的,而對提升社會正面思考與學習能量,毫無疑問卻是極為重要的。
也許因為我自己從事文學出版,希望經常看到文學、藝術、音樂以及和文化有關的新聞訊息,讓所有相關學術研究者、學習者、愛好者有充足的園地和豐富的資訊來源。
《人間福報》每日十六版,張數不多,但是,有〈少年天地〉、〈青春UP〉、〈縱橫古今〉、〈閱讀〉、〈醫藥養生〉等豐富的版面內容,從文化訊息、文學創作方面來說,都是目前難得的。但是,如果有更多具分量、深度的書評、影評和藝術評論,那麼就更具影響力,而這些正是多數報紙嚴重忽略的。希望有一天,作者的作品登上《人間福報》,就像刊登在《紐約時報》和《泰晤士報》一樣,覺得十分光榮。(文/記者周慧珠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