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興商工校長王志誠和他的《人間福報》剪報冊。圖/記者杜憲昌
【記者杜憲昌新北市報導】「《人間福報》風格清新、正向、不譁眾取寵,也不會和其他媒體一樣,為了追求發行量和獨家,而報導一些負面、揭人隱私和不營養的新聞」,復興商工校長王志誠翻著擺放在桌上的剪報冊,一邊笑說:「如果沒有《人間福報》,我的剪報數量會少掉一大半。」
復興商工校長王志誠是花蓮玉里人,「鄉下地方缺乏閱讀資源,小時候只能靠父親偶爾帶回來的幾本書和家裡訂的報紙,彌補資訊不足」。但在那個年代,訂報紙的並不多,每天好多鄰居到家裡借閱報紙,輪到他看時,報紙多半已經破損或髒汙,為了保持圖片不被「破壞」,他從小養成剪報習慣。
這個習慣持續至今,王志誠的剪報冊已經累積四十多本,這需要極大的毅力與恆心,他說:「從小知道自己沒有什麼專長,就是耐心和毅力比人強,為了能夠比得上別人,所以更要發揮自己的長處。」
更難得的是,幾乎每一篇剪報王志誠都會加上眉批,有什麼心得或感想,還會在另頁加註,字體工整如刻印章般。他說,好文章或者有用的資訊應該要跟別人分享,他的剪報冊做得如此工整,也是為了讓借閱者可以更賞心悅目。
〈另類財富〉宜校宜家
談起如何與《人間福報》結緣,王志誠說,已不記得是幾年前,有天不經意在學校圖書室看到《人間福報》,隨手翻閱,第一印象是「手都不會被油墨弄髒」,而且「完全看不到壞事」,當下就成了福報忠實讀者。
「像〈另類財富〉就是很好的教材,我常常會引用專欄文章,配合學校每周的中心德目,在周會時對學生講話,老師們的反應很好。我也常把剪下來的文章帶回家和太太、孩子分享。」他說:「唯有純淨的心,才能享受單純的幸福,像《人間福報》這樣的報紙,或許不是媒體市場寵兒,但希望它能永續,帶給讀者更多心靈啟發和滋潤,也為社會提供源源不斷的正面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