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郭士榛台北報導】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二○一三年規畫「藝文社會企業創新育成扶植計畫」,希望透過育成專案挹注資源與經驗,推動台灣「藝文社會企業」與「社會創新」並活絡藝文生態,促政府、藝文、企業與社會共創多方價值。
國藝會董事長施振榮表示,「社會企業」將是人類文明永續發展的一項新機制與新引擎。人類文明發展出資本主義與民主政治,雖然這兩大系統讓人類的物質生活達到有史以來的繁榮與富裕,卻也逐漸衍生出價值半盲文化的缺失,造成地球的不平衡。施振榮強調由於資本主義與民主政治的本質會造成大家只重視「現在」、「有形」、「直接」的價值,卻疏忽了要創造價值需要兼顧「未來」、「無形」、「間接」的價值。
社會企業的出現,就是要補強系統的缺失。社會企業的新思維,就是要以企業經營的精神及價值交換的思維,從事一般非營利事業的營運,進而建立起能獲利的模式來回饋社會及參與者,形成生生不息的機制,成為全方位的社會價值創造系統。
施振榮以國藝會推動的「藝文社會企業育成專案」為例,過去藝文團體總是需要靠外界的長期補助或贊助,如能建立起藝文社會企業的運作機制,將企業的贊助捐款視為對社會企業的投資,如此也會提高企業參與的意願。
因此國藝會希望引進民間企業的資源,讓企業捐款成為藝文社會企業發展的第一桶金,也就是股本,同時讓藝文社會企業找到可以獲利的營運模式,如此即可將獲利源源不斷地挹注藝文團體本身,建立起永續經營的機制。
施振榮指出,社會企業的運作要成功,首先要能創造價值,其次要面對消費者或贊助者的需求,由使用者付費或是由贊助者埋單,如此建立起獲利的模式後,同時還要能不斷創新,與時俱進,才能永續。
因此,非營利組織在受政府補助及企業贊助時,應思考如何將部分業務轉型成為社會企業,並學習社會企業的精神,以利創造價值並爭取到更多元化的資源來源。「藝文社會企業創新育成計畫」,詳情請上國藝會網站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