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品的生起
在〈安樂行品第十四〉,對正欲發誓弘通《法華經》的諸位菩薩,宣說四種實踐規範,此即經文所稱的「四安樂行」,乃安住忍辱的修行方法。〈勸持品第十三〉中,具體宣說佛滅後的惡世中,有反對弘通法華經的俗人、同修佛道的出家眾中之法敵、受世人恭敬高僧中的敵對者,更示以「不惜身命」為法華實踐的決心。
在〈安樂行品〉承上所宣說:菩薩堅忍於迫害時代,應安住於忍辱之上,與〈勸持品〉中的菩薩行,與其說是靜的、消極的,不如說是在惡世中的菩薩們,是過著嚴身、艱苦的修行生活。
二、安樂行意
此品稱為〈安樂行品〉,是以文殊菩薩為代表,〈勸持品〉中的淺位菩薩,聽說弘經至難,代為請示佛陀,如何於惡世中弘經?
「佛告文殊師利,若菩薩摩訶薩,於後惡世欲說是經,當安住四法。」此四法即是一般所說的身、口、意、誓願四安樂行,所以有「安樂」之名。
經云:「何謂安樂行?身無危險故安,心無憂惱故樂,身心安樂故能進行。」
就事而言,身無危殆曰安,心無憂惱曰樂,身安心樂則弘法之事可行矣。
約理而言,身業淨則無危殆故曰安,意業淨則無憂惱故曰樂,三業清淨則弘法之事可行矣。
依慧思大師的《法華經安樂行義》說:「一切法中,心不動故安,於一切法中,無受陰故曰樂;自利利他曰行。」
更依《法華文句》上說:「所謂安樂,即是大涅槃,從果而立名;所謂行,是趨向涅槃的道路,從因而得名。」故,行因證果皆俱,即是安樂行。
末世菩薩傳燈續明弘揚法華,須具此安樂行。菩薩若能修此四安樂行者,雖在惡世,無可憂慮,以此勸新發意菩薩、易退墮之類行人。如何是安樂行呢?經中舉出「坐如來座、著如來衣、入如來室」,修這種安樂的行持,是行菩薩道者必須要走的路,所以此品稱「安樂行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