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聽人說:「要放下呀。」然而,說來容易,做時難。
說法會上,正在講經的師父看見一位居士神情恍惚,於是詢問是否有事?居士回答:「我的貨船在海上遇到了大風浪,不知何時才能靠岸,也不知會帶來多少的損失,因此心煩。」師父開示道:「既然你人在這裡,對於風浪也無能為力,何不定下心來上課?只要你在心中把你的船放下,它自然就會靠岸。」幾日之後,師父接到這位居士的來電說:「師父,當時我聽了您的話,放下對船的擔心,今天貨船到港口了,而且損失比我想像的少了許多。」
這個結局令人滿意。但是,如果船傾貨毀的話,這位居士又該如何自處呢?
俗話說:「天下事,不如意者十常八九」。換句話說,令人滿意的結果只有十之一二,怪不得鬱卒的人比比皆是。
很多年前,有位師兄總愛勸人:「要放下呀。」但是,他的事業卻日見擴張,甚至還自己買地,大興土木,建造莊園。不知他是如何放下?
我曾經請教過老師:「都說要放下,不能執著,然而做事業或工作都需要企圖心,那麼兩者難道不衝突嗎?」慈悲的老師回答:「做事業是在辦事,當然要用心。不去執著它的結果,這是心境,當然基本上是指善法而言。所謂的『放下』,是論心的境界。」
心識彷彿一艘船,在人生的海洋中航行。海上的風雲莫測,有時平靜無波,有時波濤洶湧,甚至會遇到致命的大風暴。唯有依靠前人的智慧和指引方向的工具。讀書是學習前人的智慧,而哲學和宗教則是羅盤和燈塔。佛經中常說:「度過彼岸」,也就是靠著義理和心性的修持,越過生死的大海,而度到「覺悟」的岸邊。而六祖慧能大師所說的:「迷時師度,悟時自度。」也是如此。
在我的生命中,也曾有過許多的困境。年輕時,不免怨天尤人,總恨自己時運不濟。中年之後,求神拜佛,請佛菩薩一肩挑起我的重擔。近幾年來,我在佛理上學習,才算了解一點「放下」的含意。遇到挫折,先要檢討自我,再思考解決之道。若有不錯的結果,自然謝天謝地;否則就坦然接受,隨遇而安。
假若,先前的那位居士不幸遭受重大的損失,我想,他既有放下的勇氣,也必定有重整旗鼓的決心,東山再起,另創新局,也是指日可待的事。至於我們,則唯有隨時在心境上練習,努力修持,也才能真正做到「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