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背後的故事】馬內‧柏絲與一束紫羅蘭 文/方秀雲 圖/遠流出版公司提 |2013.03.24 語音朗讀 2294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這是馬內(丼ouard Manet, 1832~1883)在1872年畫的〈柏絲‧摩莉索與一束紫羅蘭〉,女主角有一頭棕色捲髮、一雙大而深邃的眼睛、臉部的輪廓清楚,在在屬於西班牙女子的特質。 在她身上,除了臉、襯衫、頭髮與胸前亮處之外,她的帽子、圍巾與衣服清一色全黑,說起來並沒有明顯的色澤與層次之分。 兼具浪漫與寫實 馬內出生巴黎,十三歲正式學畫畫,十七歲到托馬斯‧庫圖爾(Thomas Couture)工作室,接受了六年藝術訓練。 1865年,馬內到西班牙普拉多美術館。在那裡學習到:一、「戲劇化的片斷」,首先,選擇某個情景,再找出焦點,然後局部放大,最後用戲劇化的手法;二、「黑」的運用,通常被拿來當背景,賦予一種嚴肅又深邃的感覺,藉由它,前端人物變得亮麗,栩栩如生,像走出畫面似的,具有臨場感。之後,馬內靈機一動,將兩個元素轉換、運用。 展現時代愁緒 1868年,馬內在巴黎羅浮宮裡認識了女畫家柏絲‧摩莉索(Berthe Morisot, 1841~1895)。柏絲未滿二十歲,就在巴比松學派(Barbizon School),二十三歲起,作品就定期的在沙龍展出,直到1873年印象派興起為止。 馬內與柏絲相遇時,馬內曾寫了一封信給好友,說:「摩莉索家族的女孩很迷人,只可惜不是男人。不過,身為女人,將來可能嫁給學院派的人。」 但馬內錯了,因他的挑釁啟發了她,五年之後,她遠離沙龍,走向一條藝術的現代之路。 從她身上,馬內感受到一股濃濃的憂鬱。她患有貧血症、神經衰弱症、厭食症、憂鬱症等,她掉進了痛苦的深淵,難以自拔。馬內雖然深愛著她,卻無法將她拯救出來;然而,她散發的吸引力,跟詩人波特萊爾一樣,馬內認為「憂鬱」是人在十九世紀後半最明顯的特質,只能在「美」與「天才」的身上找到,在他心裡,若說波特萊爾被歸類於天才,那麼柏絲就代表美麗。 1870至1871年間,法國發生了普法戰爭與巴黎公社,戰役結束後,馬內與柏絲兩人再度重聚,這次相遇,他將戰爭帶來的苦難與伴隨的憂愁,全投注在柏絲的身上,所以畫下〈柏絲‧摩莉索與一束紫羅蘭〉。馬內運用在西班牙的學習,把「戲劇化的片斷」與「黑」帶了進來,因這兩種手法,強化了女主角的陰鬱,時代的愁緒就此展現了開來。 哲學家的讚嘆 當哲學家保羅‧瓦勒利(Paul )目睹這張畫時,異常興奮,讚嘆它是馬內最棒的一件作品: 那黑的震撼力,簡單背景看似冷酷,容光煥發在此卻顯得蒼白,但又有幸福的模樣……她頭上戴著一頂形狀奇異的帽子,代表「狂熱」與「年輕」……她擁有一雙大眼睛,那模稜兩可的眼神告知她的深邃與分神,彷彿傳達一種「缺席的狀態」──所有這些元素集中於一塊,把我的獨特感官都誘引了出來…… 「詩性」就是我看到此畫立即的感覺……我現在可以大膽地說,這肖像本身就是詩…… 這段文字詮釋了柏絲的特質,更把時代的靈魂勾勒出來,畫的「詩性」也說明柏絲與馬內難解的愛意。 值得一提的是,此畫的標題有「一束紫羅蘭」,然而,紫羅蘭在哪兒呢?因漆黑占據了畫面,若不小心,真會忽略它的存在呢!其實,它就在柏絲的胸前。 這畫完成沒多久,馬內又畫了另一張迷人的「視覺情書」,稱之〈紫羅蘭花束〉(左圖)。在畫中有一束斜放的紫藍色的花朵,一把闔上的扇子,一張展開的白紙,上面寫著:「給柏絲……馬內。」中間的字樣顯得模糊卻告知了情感,一切盡在不言中! 前一篇文章 【迷戀巴基斯坦】大樂隊來了 下一篇文章 【思情話意】 酣夢中的時差 熱門新聞 01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2退休之後2025.05.0103紐約佛教聯合會浴佛 佛光人共襄盛舉2025.04.3004新馬寺慶佛誕 2萬人誓行三好2025.05.0105世界密碼日 守護數位資產2025.05.0106【人間氣象】 致青春未遂2025.05.02078 方法有效 對治胃食道逆流2025.05.0308【創作花園】居家環境大作戰2025.04.3009歐洲佛教聯盟會議 維也納佛光山召開2025.05.0210【何處不交朋友】可敬的朋友2025.05.05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人間植物禪】庭園有佛祖 【異國風情】舊金山的另一種懷舊風情【人間植物禪】 花在生活中【異國風情】 大索爾親身體會更能感受的美【人間植物禪】生死循環【異國風情】西藏之美美在濃厚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