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長蔣偉寧到立法院教育委員會報告業務,民進黨立委邱志偉質詢指出,目前有兩千五百多名退休軍公教人員轉任私校,領取雙薪,同時有許多年輕博士找不到教職,甚至賣起雞排,教育部應設法解決這些問題。
蔣偉寧說,公立教師退休後若體力許可,繼續教書應予尊重,但領雙薪的現象「並不理想」。教育部將修改「學校教職員退休條例」,領月退俸的退休公立學校教職員,轉任私校只能領月退俸或私校薪水,但領一次退休金者並不受限。
軍公教人員退休後轉任私校,是伴隨「教改」而浮現的一種「新生現象」。一九九四年「教改」啟動之後,由於教育部執行「廣設高中大學」的錯誤政策,許多專科學校紛紛爭取改制,成為「科技大學」,因而製造出大量職缺,同時也為軍公教退休人員創造了新的「就業機會」。許多軍公教人員只要「熬」到符合退休條件,就立刻辦理退休手續,以便到私立大學去尋找「二度春」。
這種現象雖然因為違反公務人員的「旋轉門條款」,而為人所詬病,卻符合教改啟動後,台灣「教育市場」的「人才需求」:當年許多「教改大將」都順著教改大勢搖身變為「教育新貴」;他們退休後,成為私立大學「重金禮聘」的爭取對象。許多人也「當仁不讓」,到私立大學「榮任」校長、主管,利用當年在教育行政機構中布下的「人脈」,替私立大學爭取資源。教育界的「當權派」為自己的未來「預留退路」,一般待退人員也企盼自己能夠分沾雨露,所以大家對這種「怪異現象」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順其自然,任其發展。
去年除夕前,中研院發表《高等教育及科技政策建議書》,指責當年「廣設高中大學政策錯誤」。在台灣的教育體制面臨崩潰的今天,教育部這項決策只能算是「遲來的正義」。即使如此,這項決策也遭到不少反對聲浪。佛光大學校長、教育部前部長楊朝祥說,站在個人立場,少領一分薪水無所謂,但私校將更難聘到資深、優秀的教授,嚴重影響私校未來發展。清華大學榮譽教授李家同退休至今,未轉任私校,他也反對這項限制。他說:類似中國醫藥大學等很多私校,近年來脫胎換骨,就是因為聘到一批教學經驗豐富又很會做研究的退休公立大學教授。一旦限制只能領一份薪水,缺乏誘因,對私校相當不利。
我完全反對這種論點。所謂「會做研究」能使私校「脫胎換骨」的「退休公立大學教授」,其實就是擅長於「發表論文,向教育部、國科會換取獎助」的教授。今天台灣教育界的最大危機,在於研究型大學盲目套用西方研究典範,努力衝高論文發表數量,私立大學又盲目承接這樣的研究模式,結果是造成大學教育的「均質化」培養出一大批只會寫「垃圾論文」的「菜鳥博士」。
經建會主委管中閔曾經引用林則徐談鴉片問題的名言,痛陳台灣當前的人才危機:「國日衰,民日弱,不旋踵之間,國將無可用之人」。今天教育部的當務之急,就是「反求諸己」,推出更積極的改革措施,一方面誘導研究型大學做真正具有突破性的創新型研究,一方面要求私立大學調整政策,努力培養社會所需要的技職人才。教育部長不僅要看清當前教育問題的關鍵所在,更要排除萬難,「擇善固執」,堅定不移地執行改革措施。教育部長其勉之哉,勉之哉!